茶饮趋势

传承者丨年逾古稀,制茶半世纪,这两位岩茶"国字号"传承人眼中的传承是什么?

发表于:2024-04-29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9日最后更新传承者丨年逾古稀,制茶半世纪,这两位岩茶"国字号"传承人眼中的传承是什么?<,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师傅,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十八位武夷岩茶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9日最后更新传承者丨年逾古稀,制茶半世纪,这两位岩茶"国字号"传承人眼中的传承是什么?。

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


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


师傅,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


十八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及他们挑选出来的一名弟子,将在接下来的数个月内,向武夷岩茶的爱好者们,展示他们最本真、最优秀的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后评出的两批十八位传承人里,有两位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一位是陈德华,一位是叶启桐。



这两位"国字号"的传承人都已是古稀之年,资历也最老,也都先后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过,从事武夷岩茶相关工作50多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见证了武夷岩茶的起起伏伏。关于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与承,两位老者的态度和话语值得每一位后来者铭记。


陈德华+李杰: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不能丢


师傅:陈德华。现年77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55年,曾"三进三出"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首款商品大红袍制作人,"肉桂"品种的最早培育者和推广者。


弟子:李杰。35岁,跟随师傅从事武夷岩茶制作19年,曾经获得过2009年武夷山市茶业局春茶评比大红袍类、水仙类二等奖。



"1963年秋天,我从福安农校以大专学历毕业,被分配到崇安县(现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一晃50多年就过去了。50多年来,我虽然'三进三出'茶叶科学研究所,但都没有离开茶乡武夷山,没有离开武夷山的茶业圈,一直幸运而幸福地在武夷山从事着自己钟爱的茶业工作。" 回首半个世纪的茶业生涯,陈德华首先表达的是对武夷山水的感恩之情。


陈德华与武夷岩茶打交道的50多年里,实践与研究结合,在武夷岩茶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都亲身参与并积极推动。



20世纪60-80年代,领衔进行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大规模调查,选育出目前武夷岩茶当家品种"肉桂";1985年,与同事成功拼配武夷商品大红袍并推向市场;也是在1985年,从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引种回来21年前走出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的无性繁殖茶苗,并在武夷茶区培育推广;90年代中期,积极探索改良程控仪、综合萎凋机等机械在优化茶标准化生产上的运用……


如今,面对武夷岩茶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传承者"活动,陈德华说:"这比'斗茶'好。现在'斗茶'太多了些,在提高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上,也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希望这场活动能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落到实处,让这些孩子们能更精进地掌握这门古老的技艺。"



讲起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陈德华还说,以前,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要许多人一起协作完成的,一个人要样样知晓通悉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客观上造成了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的难度。


"如今,亲历过那个全手工年代的那辈人都是我这个岁数了,最少都有70多岁了,如果可以邀请他们中的一些来看看这个制茶大会的手工制作,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陈德华惦念着和自己一起经历过那个艰难的"全手工"年代的同辈人。


作为这次制茶大会陈德华挑选的弟子,李杰对自己的师傅满是敬仰和尊敬。李杰说:"师傅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追求对我有很强的鞭策作用。我对手工实操环节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会围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做更多的理论和实操的学习,不仅要上手好,也要努力做到理论好。"



1983年出生的李杰,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有着自己清晰的认知。这之外,他也注重互联网方面知识的学习,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推广方式也很有心得体会。1999年开始做茶的他,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工坊,在他身上能看到武夷岩茶新一代的机敏。


"其实,我们这十八位弟子都'初出茅庐',没有什么活动经验,如果能组织大家提前做一些准备活动之类,我觉得大会当天面对镜头时,大家会有更好的表现。"李杰表达对活动的一些想法。


叶启桐+叶羽冲:

传承,是技术的更是精神的


师傅:叶启桐。现年75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56年,曾任武夷山茶叶总厂厂长、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制作2004年、2006年两批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制作。


弟子:叶羽冲。44岁,跟随师傅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5年,曾荣获2010年武夷山市春茶评比品种茶类特等奖、2012年武夷山市春茶评比大红袍类特等奖,2017年武夷山市春茶评比暨首届"互联网+武夷斗茶"活动品种茶类一等奖。



今年75岁的叶启桐,19岁也就是1962年开始做茶,如今已经是与茶相伴的第56个年头。


"茶是我们的家传,从我父亲那一辈开始,到我侄儿这已经传了三代。我父亲叶先顺是崇安茶场的第一任副厂长,改革开放以前我也在崇安茶场工作。"


在叶家位于天心村的老屋里,叶老给我们聊着过去和现在的事,一屋子的老照片是这个家族武夷岩茶渊源的印证。在所有这些老照片里,一张超大幅的黑白合影颇引人注意。


"这是1965年我的爷爷参加全国农垦科学技术与高产经验交流会,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你看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都在合影里。"叶启桐的侄儿叶羽冲介绍,这次制茶大会他是叶启桐推荐的弟子。



讲起自己的爷爷和伯父,叶羽冲比骄傲更多的是敬重之心。"祖辈对茶的匠心,以及对茶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家族最大的财富。"


1974年出生的叶羽冲做茶已经20多年,现在是叶氏家族茶厂的主要负责人,茶山的管理、茶厂的生产加工和绝大部分的销售都主要由他负责。


谈及这次制茶大会,已过不惑之年的叶羽冲认识深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武夷山的生态环境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家训。这是我们一直的坚守。不管别的品种有多好卖,我们茶山上的奇种(武夷山原生菜茶品种)一棵都没有动过,要保持茶山的生物品种多样性,更要保护茶树品种的多样性。"



叶羽冲说如果这次直播宣传允许,他希望可以在自家的茶山上,现场给大家讲解武夷岩茶的茶树品种、茶园的种植和维护等等。"茶树、茶园和生态是一杯好茶的源头,喝茶人要懂,做茶人更要懂。"他一字一顿地说,让我们感觉到年轻一代茶人的敬畏之心。


在走访过程中,叶启桐都更多地让我们和叶羽冲聊。直到走访末尾,我们问及他个人对这次"传承者"制茶大会的认识时,叶启桐说出的一番话,每一句都让我们敬重和反思。



"做茶和做人一样,茶品即人品。所有的活动都不应该去强调谁家茶好,而是应该尽量推广整个武夷岩茶。整个行业都需要正能量,需要坚持和奉献的精神。传承,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传统技艺是根源,技艺要尊重传统,但也要有创新,要与时俱进。茶是中国的国粹,要走出去满足更大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提高经济效益,要创新,要现代化。"


陈德华和叶启桐,这两位祖籍在外却把毕生贡献给武夷岩茶的异乡人,他们的话值得听,他们的精神值得学。



2022-05-03 23:42: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