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详解宋朝的茶具与茶具文化(完整版)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奥丁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详解宋朝的茶具与茶具文化(完整版)<,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详解宋朝的茶具与茶具文化(完整版)。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
  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献亦称为瓯。盏,小杯。
  宋代斗茶以茶汤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完全由视觉感官来验定,因此,茶盏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为宜。黑釉瓷茶盏最适合斗茶之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从蔡襄的《茶录》中可看出,由于饮茶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唐朝陆羽衡量再三的青瓷、白瓷茶碗,到了宋朝,已不得不让位黑瓷了。
  正是由于黑釉茶盏宜于焕发茶色,斗茶流风所至,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在市场需求和陶瓷艺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瓷烧造工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烧制技术也日臻成熟,使得黑釉呈现出了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玳瑁釉、剪纸漏花、树叶纹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纹饰,花样倍出。平凡的黑釉也由此而焕彩勃发,所制茶盏深受茶人喜爱,尤以建窑黑盏盛极一时,吉州窑黑釉茶盏也很有名。
  a、黑釉茶盏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釉,由于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火候与气氛的微妙变化,又出现呈色纯正、乌亮漆黑的乌金釉和稍微泛黄或泛红的黑褐色釉以及蓝黑色釉。蓝黑色釉是建窑的典型釉色,于黑中泛天青色,莹亮滋润,深沉厚重,
  b、兔毫纹茶盏
  兔毫盏是宋代黑釉茶盏中最著名的品种,尤以福建建阳窑最为突出,由于其盏身内外皆有棕色或铁锈色条纹,尤以闪银光色的细长条纹者为最佳,状如兔毛,故称兔毫盏建窑兔毫盏为全国之最。
  c、油滴釉茶盏
  油滴釉也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因在其釉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而得名,油滴大者如豆,小如针尖。
  d、鹧鸪斑纹茶盏
  e、玳瑁釉茶盏
  吉州窑遗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除建窑外,是宋代另一以生产黑釉茶盏著称的名窑,两窑共同代表了宋代黑釉茶盏的最高水平。
  f、剪纸贴花纹茶盏
  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唐宋时期剪纸十分流行,将剪纸贴于茶盏内壁伪为花身的漏影春法是把剪纸直接用于点茶,但这种异花现于盏中的幻象须臾即灭,难以操作和久观。吉州窑的陶瓷艺人可能就是从此得到了启发,别出心裁地将民间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发明了剪纸贴花纹茶盏。
  g、木叶纹茶盏
  木叶纹茶盏也是吉州窑独具特色的产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茶器的釉色、纹理、造型及及其与点茶的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于茶盏的色与纹,"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关于茶盏的造型,"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可见,茶盏的口与足、宽度与深度对点茶十分重要。根据茶量的多少,要使用不同大小的茶盏。综观建盏的造型,基本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状,但在局部又有所不同。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赵佶的关注点,宋代建窑的黑釉碗盏按照造型来分,主要有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以束口型和敛口型数量最多。
  a、敛口型
  由于点茶需要七次注汤,并不停地搅动击拂茶汤,在点注时,敛口碗内敛的口沿则能起到防止茶汤外溅的作用。
  b、束口型
  黑釉束口型茶盏是建窑的陶瓷艺人根据点茶的实际需要所创新制作的独特造型。早在唐代就制作有类似束口形制的碗,但这种形制的碗在以煎茶法为主流的唐代没有引起茶人的注意。到了以点茶法为主流的宋代,建窑工匠针对点茶的需要,对其造型进行了改进,并与各种流光异彩的黑釉相结合,使束口碗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茶人的心爱之物。
  束口碗在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束成的一周凸圈,起到了衡量注汤多少的标注注水线的作用,经由视觉感官传达给点茶者,显而易见,十分方便,因此深受茶人欢迎。各种花色黑釉均有制作。
  敛口碗和束口碗是从斗茶的实际操作需要出发而设计制作的,撇口碗和敞口碗则更多地是从茶人吃茶的使用需要而制作的。
  c、撇口型和敞口型
  撇口碗口沿外撇,器壁由底至口逐渐侈张,形如喇叭状,亦有深、浅腹两种形式。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盏采用较多的形式,建窑大型敞口碗出土不多,中、小型敞口碗较多。当然,这四种形式的碗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碗是融合了两式碗的造型特征兼而有之,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点茶需七次受汤乃成,然后要观察茶色和咬盏的情况来判定胜负,这样就难免存在"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宋徽宗《大观茶论》)的问题,这就要求盏的大小要能受七汤而适量,盏的高度又要以便于观察茶色为宜,盏口还要不碍击拂,这个标准具体到每只大小不同的盏,就很难把握。建窑的工匠们经过反复实践,终于确定了达到这一要求的盏口与盏高的最佳比例为二比一,从而使点茶与观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指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也就是说,在点茶之前,必须用热水烫盏,使茶盏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才能使茶乳浮涌,并咬盏持久,水痕晚现,这正是斗茶的"斗点"和判定胜负的重要标准,宋代茶人十分看重。建盏胎釉厚重,熁盏后不易冷却,而且建盏采用含铁质较多的砂质瓷矿土,胎质粗而坚实,可以增强隔热的效果,既能防止烫指,又能保持茶盏和茶汤的温度,可谓两全其美。
  宋朝的茶具文化:盏托
  自茶托出现以来,一直是茶人喜爱的茶器,不论饮茶方式怎样变化,但有碗、盏、杯等,皆可用托子。茶托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瓷器、漆器等,造型也是花样倍出。精美的盏托增添了茗饮的情趣,唐代盏托最主要的使用功能在于避免烫指。宋代茶盏为宽口小足型,而且宋代点茶要七次点汤击拂乃成,盏足太小,稳定性弱,配以盏托使用则增强了稳定性,没有倾倒之虞,可放心点茶。。宋代漆盏托多为朱红色。
  根据不同造型及承嵌茶盏的不同方式,宋代的盏托大致可分为托心下凹式、圆柱上凸式、碗形托圈式(含中空式)等。
  总的来说,不管是加高托圈、托座,还是减低盘心,虽然一加一减看似简单,但古代制瓷艺人那丰富的造型设计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已然在其中了。茶人在吃茶时手捧盏托,如花叶举举,更加优雅而富有情趣。
  无论是作茶瓶还是酒注,早期的注子多口广,流短嘴粗,腹部硕大,把柄宽扁,体形浑圆,粗大稳重,重心在下部。但到了唐晚期、五代,注子的造型有了显著的改变,小喇叭口,颈部变细,腹作拉长的椭圆形,有的还有内凹的瓜棱直线,加强了修长的感觉,流逐渐呈细长的圆管状,注装、倾倒都十分方便,秀丽颀美。
  宋朝的茶具文化:茶(汤)瓶的演变与点茶
  宋代盛行的点茶与唐代盛行的煎茶最大的不同在于茶末不再放入茶釜里与水同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茶瓶煮水来冲点。因此,宋代茶器里出现了一件陆羽《茶经》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器具--茶瓶。
  茶瓶在点茶时用于烧煮或贮盛开水即汤,不在里面放茶末,故又名汤瓶。
  点茶法在唐朝虽未普及,但已经开始出现,宋代茶瓶仍有用银瓶者,但总体上以瓷制茶瓶为主流。
  正如专用茶器是从饮食器具逐渐转化而来的一样,茶瓶也有一个嬗变演化的过程。唐代茶瓶即为注子。注子习惯上称作执壶,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
  在比较轻松随意的茶会中,这两件茶器可用注子来代替。注子有柄,便于把持,其广口或喇叭口易于临流取水,或向其中倾倒清水或熟水,其流可迅速出水"止沸育华",比较方便,因此,不难理解唐代有些茶人在煮茶时使用注子。
  在唐代点茶、斗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茶瓶的要求并不高,专业应用性也不十分明显,因此,唐代茶瓶与酒注的造型颇不易区分。
  唐、五代、宋执壶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当时审美趣味的变化所致;更主要的是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点茶的反映,顺应了点茶的使用需求。苏翼的《十六汤品》就注意到了汤瓶的形制与点茶的关系,指出若茶瓶之嘴不能使注汤收放自如,断断续续,若存若亡,汤不通顺,犹如人之气血不畅,百脉不通,是为"断脉汤"。
  到了宋代,茶瓶成为点茶专用的煎水器和点茶器。茶瓶对斗茶成功与否十分关键,因此,茶人们十分注重茶瓶的形制。
  a、茶瓶与候汤:
  唐朝用茶鍑煮茶,故可目视观形、耳闻辨声以候汤,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下茶末,易于把握。宋朝点茶以茶瓶煮水,只能耳闻声辨煮水过程中细微的变化,要求茶人的感官相当敏锐,因此宋代茶人多感叹"候汤最难"。蔡襄《茶录·茶论》论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明确地阐述了茶器的这种变化和候汤之难。
  既然候汤最难,茶瓶就要易于候汤为宜。
  由于对点茶技巧要求不高,但需求量大,以实用为主,所使用的茶瓶自然就不能太小了。
  b、茶瓶与点茶:
  关于茶瓶对点茶的利害关系,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阐述得最详细恰切。"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苑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也就是说,茶瓶的大小可根据茶人的需要来选择,尚无大碍。点茶需七汤乃成,因此,最关键的在于注汤所用茶瓶的流与嘴。流要细长,增加出水的落差,这样点茶注汤时力量紧劲而不松散;流嘴的最末端要圆小而峻削,这样注汤时易于节制,收放自如,不会滴沥不止,破坏茶汤冷粥面的形成。
2022-05-04 12:57:0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