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徐兆煜:漫谈柴烧、陶艺、茶及其他……

发表于:2024-05-0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2日最后更新徐兆煜:漫谈柴烧、陶艺、茶及其他……<,刚刚参加完河南禹州"两岸三地(中原、台湾、香港)"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的台湾陶艺家徐兆煜老师,在返程的途中被重庆羽舍茶艺会馆主人郭杰半道"截"了下来。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关于陶艺、柴烧、以及茶的一场漫谈。徐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2日最后更新徐兆煜:漫谈柴烧、陶艺、茶及其他……。

刚刚参加完河南禹州"两岸三地(中原、台湾、香港)"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的台湾陶艺家徐兆煜老师,在返程的途中被重庆羽舍茶艺会馆主人郭杰半道"截"了下来。

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关于陶艺、柴烧、以及茶的一场漫谈。


徐兆煜:台湾奇岩陶坊主人



柴烧,最原始的烧窑方式

我是台湾人,家乡在苗栗山上,做柴烧陶艺已经差不多30年了。

小的时候回家会经过一个窑厂,看到别人烧窑。我就好奇也把胚土放进家里的灶里烧,结果引起爆炸,还被大人骂。后来我知道了爆炸的原因是因为土太湿了不够干燥,而这种烧制的方法其实就是柴烧。



一路过来,我都非常喜欢陶瓷跟雕塑,后来慢慢转型做了陶艺家。

烧窑模式有太多种了,有瓦斯窑、电窑、煤窑……,每个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但我只喜欢柴窑。因为它古朴、原始。而在五天的烧制过程中,薪火相传,除了天气的配合,人力的配合,更需要一颗足够安静的心,才能完成一次烧窑的作业,整个过程就好像修行一样。



柴烧出来的作品也更加耐人寻味。这次带来重庆的作品,都是将胚体直接放在柴窑内,在1250度以上的高温下,透过自然落灰,火舌流窜,层层堆叠,将灰烧融,从而产生的各种色彩。质感要更厚重,有一种朴拙之美。

当然也有很多失败,因为柴烧要五六天,烧的时间越久,失败率越高。常常一窑一百多件只能选出一两件真正满意的。也有人只烧个两天三天,那个很容易烧,但是不在我的范畴,我宁可多坏的,但有一个是我满意的就好。

然后我就通知几个人过来,把剩下的东西挑一挑收走,只要我的生活开销够用,东西就不再出了。



制陶从"收"到"放",再到"收放自如"

工业烧窑是流水线的做法,有很多窑工,但每个人可能只会一点点东西。我不喜欢这种,我喜欢从头到位一个人完全搞定,连窑都是自己盖,因为我认为我是搞创作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做艺术家。



我以前烧制的作品都是很传统意义审美的,很规矩,很严谨,讲的是"收",但到了我创作的后期,讲的就是"放"了,变成了现在这些看起来歪歪扭扭,但其实是很现代的东西。



事实上,每个艺术创作者到最后都应该要打破你原有的概念思想的。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古代的东西,现在即使再怎么模仿也不可能一样,但创作也需要精神主轴,不是标新立异就是"现代",它依然需要文化思想,需要时间的酝酿。


创作,以自然为师



我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自然。台湾有很多丘陵地高山起伏,碗的口高高低低,就好像自然景象浓缩在一个碗里,里面经过火的流窜,会形成很多颜色,有些像森林、像高山瀑布,有些像山的肌理。所以你去到山林里把玩这个东西的时候,感受会很大。



T字把是我的个人标识之一,这是有一天我上老时钟发条时来的灵感。时钟上了发条,才会前进,自己是否也应上进发条才能行动呢?其实老祖宗很早就运用了T字型的结构,比如打铁风炉的把手、犁田的农具把手等等。我觉得这个概念很不错,就用在了我的作品上,慢慢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



手捏茶碗是我非常喜欢的表现手法,把陶土加入各种岩矿,透过手指的捏塑,留下不规则的指纹,再经过柴火粹炼、落灰自然挥洒、火痕的奔腾流窜,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和与众不同的朴拙之美。



陶与茶密不可分的朋友

陶与茶,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朋友,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白瓷旨在显示茶的颜色,学茶道,品茶看茶色看茶汤,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当茶道到了一定的境界,说实话,不需要再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内心来感受。

我特别爱喝岩茶、铁观音,我的作品也最适合泡这种茶,因为会聚温,把味道一层层的显现出来。

捧着手捏茶碗慢慢喝,透过茶水,你会看到茶叶慢慢舒展在碗中游动,很温暖。很舒心。


更多作品欣赏:











(以上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


柴窑烧制与现代烧制方式的内在差别:

(以下文字转录自:中国文物之门网 作者:万壶堂)

● 柴窑烧制难在何处?一是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没有松柴供应;二是一窑下来,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三是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 作,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决不是凑合几个人就行的,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和目的,谁也不敢轻易动火。

●景德镇柴窑因烧松柴得名,也称镇窑。在过去,砌造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师傅言传身教,密不外传。每次烧窑前,必须请"挛窑户"专门检修,外人无法操作。

●一座窑使用60-80次必须重建。每烧1公斤瓷器需松柴2-3公斤,大的蛋型窑一次可烧10-15吨日用瓷器,需松柴25-40吨,小窑烧松柴的比例要高一些,当然成本就更高了。不是什么人随便砌个炉子就可以用几根木头烧瓷器的。

●为保护森林资源,景德镇在50年代末期改烧煤、油时候,发现祖祖辈辈使用的配釉已经不适应了,高温下粘度降低很快,烧出来的釉面阴黄、沉碳、烟熏……
这意味着燃料改进后,温度曲线和窑内物质元素已经发生变化。古老的石灰釉已经不能用了,后来改革成长石釉,又叫5311釉。

●古代釉水里面的天然着色氧化物含量高,在部分胎釉接合处产生一线窑红的现象,这是一种特征。在古代老柴窑的烧制环境中,那些着色氧化物是不用担心的,老柴窑可以灭掉它的危害,甚至在灭掉危害性的同时造出釉面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巧夺天工。

●煤窑、气窑、电窑呢?做不到。现代那些做高仿的,如果按古代配釉技术配釉,他必须得拿柴去烧,用其他燃料他烧不出来,哪怕用计算机控制窑内温度的变化也最多解决个"粘度"问题。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搞假釉面,即用适合现代气窑烧造的釉水做点手脚,加点东西,模拟一下,然后还用气窑烧,这种并不算高仿。


以上部分图文属原创,若有疑问请联系茶语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


2022-05-04 00:08: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