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老茶鬼闪开!80、90后来了!他们是茶圈新一代的开山怪

发表于:2024-05-03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3日最后更新老茶鬼闪开!80、90后来了!他们是茶圈新一代的开山怪<,新一代:80后为主力,90后为辅助;开山怪:第一个搞怪出新的人,最后成为焦点或成为一种流行,来源于粤语。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五组茶圈的新新人类--在自媒体纷纷崛起的新传媒时代下,这群8090后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3日最后更新老茶鬼闪开!80、90后来了!他们是茶圈新一代的开山怪。

新一代:80后为主力,90后为辅助;开山怪:第一个搞怪出新的人,最后成为焦点或成为一种流行,来源于粤语。

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五组茶圈的新新人类--在自媒体纷纷崛起的新传媒时代下,这群8090后在一向被认为有"老气横秋"之风的茶圈,俨然已成为时代的先锋。

尤炜博、张梓阳,有着90后的肉身,80后的成功,70后的踏实。一点一滴的分享竟做出了朋友圈第一虚拟茶馆--"博山茶馆";

素四,这个有着小清新名字的姑娘,为了还原碧螺春的传统工艺、改变现在的碧螺春国标,周旋于各大单位间,奔波于各个山头;

林杰,始终觉得家乡大厂制作的建盏少了那么点灵性,于是他也挽起袖子开始"玩泥"

辛欣,她把爱好变成了小小的副业,于她,走山头碰茶喝,是玩乐也是工作,她就是茶叶的搬运工。

李晓军、金勇、刘洋,他们把对茶的热爱恰到好处的用在了经营上,就构成了顾客的最大保障和福利,他们对茶的爱护就是我们对健康的追求。

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如同一杯好茶,请细细来品。


朋友圈第一虚拟茶馆,卖的不是茶,是陪伴

尤炜博 张梓阳 生于1989年 进入茶行业2年

身份:「博山茶馆」大当家、二当家


尤炜博


卖茶的人大多喜欢喝茶,而喝茶的人也大多有一点"矫情",这份矫情或许包含淡然、平静、实在、简单……可是,在尤掌柜和老张的世界观里,卖茶是为了陪伴。陪伴一群爱茶的人喝遍中国的好茶,这是他们的目的,更是一个过程。

随着2013年微信的兴起,尤掌柜趁着兴趣,开始在微信试着自己编辑茶文分享,就这样"博山茶馆"(微信号:boshanchaguan)在2013年7月份创立,走到现在快两年了。目前已经发了653篇茶文,关注的茶友也有33512名了。

起初,"博山茶馆"的诞生并非只为卖茶,而是为了解决"如何将茶商和茶客的关系平衡起来?"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关于"不信任"的问题长时间得困扰着尤掌柜,在他经历了开实体店或是淘宝上架后,通过不断的实践强有力的证明了,这是茶行业最大的难题。

为什么公众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因为"友谊"。尤掌柜说,"创办的过程现在回忆起来,依旧非常快乐。刚开始的100多名关注茶友,都是自己一个一个打电话、发信息给亲朋好友,号召大家一个一个添加的。"

正是这个过程中,尤掌柜结识了不少各地的茶友,大家会常常交流茶叶的问题,也有不少茶友询问尤掌柜能不能给他提供茶叶。慢慢的,问的茶友多了,尤掌柜便开始思考用一个什么样好的方式,为大家提供好的茶叶。


张梓阳


恰逢这个需要创意的关键时刻,老张登场了。他们的分工方式很特别,"谁喜欢做什么就让谁发起,另一个配合便是。"尤掌柜说。更细分的话,尤掌柜更注重茶,老张更偏向创意,遇到争执,要么打死都要说服对方,要么撞上错误后调头。


是开山怪,也是"开心怪"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第一期茶品会"这茶,你怎么看",选用的是凤凰单丛茶。几个小时,100份茶就售罄了。接下来,越来越多有意思的产品名出现了"当生普遇上熟普""我们乐在祁中""岩师出高徒""万能的老白"……九期过去了,产品数量也从100逐渐上升到了1000,然而它们都很快就宣告售罄。



一个月一期茶品会,基本一天卖完,每月最高营业额20万,面对这些所谓的"成功",尤掌柜并不觉得是最值得分享的,最应该分享的应该是心情,他说:"我们不想做开山怪,只想做一只开心怪"。但面对"成功"二字,总有人充满解读的欲望,其实"博山茶馆"的成功并不是仅靠文艺或新颖就能做到的,而是持续不断地累积,用心并持之以恒,我想这也是"陪伴"的另一层含义:未来陪伴着过去。


碧螺春的生命轨迹,也许会因她而改变

素四 生于1987年 进入茶行业5年

身份:顾野王文化传播工作室负责人



2013年,苏州。在经过与碧螺春保护办,以及国标制定单位的第N+1次的尝试沟通后,素四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姑娘,除非你自己有一片土地,按你所说的方法种出这样一批碧螺春,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后市场范围内都开始效仿这么做了,也许,可以考虑研究修改国标,否则,凭你一人之口,国标是不可能说改就改的。

2014年,这个固执的姑娘,还真的做成了,第一批古法碧螺春出产了20多斤。不过因为去年全国范围内的绿茶品质都普遍受雨水影响,素四对质量依旧不太满意。

2015年,也就是今年,古法碧螺春出产了100多斤,其中有几十斤品质甚至非常好。汤色清透、白毫满披,叶底碧绿色、花果香明显,而且回甘明显、耐泡。与市面上主流的碧螺春口感有明显区别,也让茶语网的茶评组和专家组大为惊艳。(详见茶语网"顾野王·古法碧螺春"评分,9.1分)



至此,这位85后,人称"素四"的姑娘与"古法碧螺春"的故事才慢慢浮出水面--

从2013年来到苏州,接触碧螺春开始,这位虽不是专业出身,却也已经在茶圈摸爬滚打数年的小姑娘,就对世面上主流的碧螺春工艺质量产生质疑--引进的早生种不断驱赶本地种、含水量的国家标准甚至定的比普通绿茶的国家标准还要高(含水量过高会导致茶叶不耐放)、过度追求一芽一叶的挑选、对摊晾工艺的省却,还有传统花果香的消失……都让素四对碧螺春的现状忧心忡忡。

"其实也有有责任心的厂家曾提出质疑,但当市场上普遍的做法是这样的,有良心的厂家反倒成了非主流。"


小成功的背后是任重道远

为了还原碧螺春的传统工艺,素四不停地在图书馆找资料,前往东西山上寻访老一辈的茶农,考证传统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寻找媒体支持,并尝试与碧螺春的保护办及国标制定单位沟通,试图说服其能重制良性引导市场的新国标。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当时只身一人的素四当然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市场。幸运的是,她所在的公司是从事文化传播相关的企业,她的想法得到了一直对文化传承有情怀的老板的支持。

从2014年开始,他们尝试借用茶厂,按照古法,委托加工茶叶,并到了今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下半年,他们更打算成立手工制茶坊,聘请专业的采茶师和炒茶工,力图让从采到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制作出标准更高、更为严格的,真正回归碧螺春传统品饮价值的茶叶。

虽然现在做的事,还并不太为更多的人所理解,修改国标一事看来也更是任重道远。不过让素四欣慰的是,当她把她做的茶拿去给东西山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们品评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地惊喜:"对,我们过去就是这么做的!"


用实力让"盏情"落地

林杰 生于1984年 进入茶行业2年

身份:建盏匠人



宋代烧制建盏用的是龙窑,一窑出来就是上万件作品。因为成品率低,所以窑址周围的山头全是宋代的建盏残片。就是在这些残片堆成的山头下,种下了林杰(微信号:linoo77)与建盏的宿命。在那里--水吉镇,做建盏的有200家左右,林杰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从小就有琳琅满目的建盏摆在眼前,如此霸道的强势植入,让林杰对建盏有了先入为主的感情。林杰在到师傅的厂做客时,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盏,越看越觉得好像少了什么,林杰说,"缺少的应该是本应属于建盏的人文,或者说是灵性"。机器和手工,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月收入从0到40000 只需一年

复古与年轻,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好像做建盏的就应该是穿着素色唐装的中年人。而林杰却是穿着T恤,戴着黑框眼镜"玩泥"的年轻人,拉坯、修坯狂热的时候可以一天不吃饭,半个月不出门。

林杰的建盏出品量很少,比起机器每天都出一窑,他手工烧制的建盏一个月最多也就7窑,一窑也就20多个杯杯碗碗。



与师傅的销售方式不同,林杰的建盏90%都是通过网络"流通"出去,全国各地都有。每到开窑的时候,微信群里就会有人问:"这次有没有漂亮的建盏?"林杰会逐一发到群里让大家挑选。仅一年时间,林杰就从什么都没有,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一分钱赚不到,到现在月收入三四万,靠的全是口碑、信任和实干。

建盏和林杰能够撞到一个频道上,靠的是耐心和坚持。"很简单的一只斗笠盏,想要把握住它大小和高度的比例,需要的则是一次一次的尝试,一次一次的调整。"林杰说。因为这种土的收缩比例超过20%,器型的美感很难控制。

家乡成堆的建盏残片让林杰步入了这一行,身后成吨的废泥让林杰成为一名建盏匠人。"就拿我自己用的主人杯来说,这个器型从开始做到最后定下来,至少浪费了三袋陶泥",这就是林杰面对建盏时的踏实和耐心。


去茶山,对她而言就是"探亲"

辛欣 生于1986年 进入茶行业2年

身份:半自由爱茶人



初识辛欣(微信号:dxin1999)是在今年4月份的易武斗茶会上,活动结束后,她没有跟随大部队一起返程,而是只身一人又上了南糯山。

茶圈热爱跑山头的爱好者很多,有人是备好专车,几天下来几个山头跑个遍;有人是为了收茶,专守一个山头,一守就是几个月。不过辛欣的山头行,则多了些自我满足的成分--

随心选择一个山头,住进一个寨子,寻得一户人家,跟着主人从采茶到炒茶的所有流程做完。其他时间,拍拍农户家墙头的玫瑰;坐在树下跟年近古稀的老婆婆喝茶聊天;或者像村民中的一份子一样,团坐成一圈一起唱歌跳舞……

而且在辛欣看来,一次茶山旅行所得到的东西,要比平时喝茶圈朋友就茶说茶得到的要多得多--比如,当再次喝到口感"捂到"的普洱时,她会想起农户家一边玩手机一边不好好摊晾的小儿子;当再讨论起杀青的高低温不同对茶叶的影响时,她一下就想起那次农户一家四口炒茶,炒出四种不同的口感……



直接经验会让人对茶的理解更加直观、深刻,也让辛欣每次旅行都满载而归。更让她越来越执于像每年固定走动远房亲戚们一样,每到采茶季,准时奔赴"茶山之约"。


茶叶"代购"由此诞生

而在辛欣生活的城市中,有一些好茶的朋友,特别是单株和古树茶的爱好者,每每得知了辛欣每次的行程,有时也会要求"捎"上一些。出于对朋友的负责,辛欣一般都会从采摘开始,用照片把整个制作过程全称记录。回去送茶的时候,也把拍摄的照片打包发给朋友。

一来二去,从小打小闹式的带茶,到朋友的口口相传,倒也积攒了不少客户资源。"带茶",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副业"。确实,能成全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能赚钱,岂不美哉?一时,"副业"转正的念头可没少在脑海里打转。

不过考虑再三,辛欣还是决定不要全身心投入进去,"如果我今后会因为经营状况而每天忧心,那我对茶的喜爱,终究还是会变成烦恼。"有着自己的工作,辛欣说,"然后每年多靠近它一点点,就够了。"


打造茶叶电商第一品牌的"老头子"们

李晓军 生于1982年 进入茶行业7年;

身份:艺福堂品牌创始人、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CEO;

金勇 生于1982年 进入茶行业7年;

身份: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刘洋 生于1984年 进入茶行业2年;

身份: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为什么要说三位刚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们是"老头子"?其实这个"老头子"主要"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在电商经营茶叶的行业里面是经验丰富的前辈、佼佼者;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写的关于茶叶的文字,让人觉得他们是想要与茶叶含蓄、老成的那一面交朋友的人。

"艺福堂"虽然是一个通过网络销售茶叶的新型茶铺,但它也努力地在保留、保障茶叶的原始调性--健康。就在艺福堂发展最快的那几年,经验老道的人问过李晓军他们,为什么不做礼品茶?(也就是大多数茶企所采用的通过关系采购或者团购出去的茶。)



艺福堂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不健康!礼品茶不代表金字塔中"饮品"这个茶业基础。在这个行业的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做礼品茶只是短期的获取利润的行为,对行业并没有好处。这是艺福堂创始人及团队对茶行业的大爱,所以他一直提倡"做百姓喝的健康茶",慢慢地,很多同道企业都加入了这个队伍。



电商里除了9.9包邮还有健康茶

面对网络营销的成功和快速获利,艺福堂并没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盲目地扩大销量,而是选择稳步前进,依然坚持把健康、新鲜、放心作为最根本的经营理念。"有态度的健康茶"是艺福堂的品牌介绍,正是这样的态度让艺福堂从2013年3月以来,一直位居互联网茶叶前列,也让人觉得李晓军他们是几位成熟稳重的爱茶之人。不浮躁,这是一个爱茶的人本应有的内心状态。



看过李晓军等人的博客、微博你会发现,他们的文字都是属于坚定、朴实甚至略显老成的那一派。没有华丽、矫情的词藻,但每一个论点都做到有理有据。有一种他们是一个经历过大半个人生的中年人的即视感,我想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如此懂茶,懂得如何卖茶。

新型销售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同时它也布满了陷阱,充斥着诱惑。好多让人觉得朴实温润的"古物",放上网络却变成了9.9包邮的廉价工艺品,幸好,电商茶叶里有了艺福堂,而艺福堂里有李晓军、金勇、刘洋及他们年轻又朴实的团队。

本篇稿件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茶语网(www.chayu.com)无法联系上图片作者,请作者见稿后速与我们联系(feedback@chayu.com),以便奉上稿酬。文章转载需注明来自茶语网,否则涉权必究。



2022-05-04 00:07: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