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景漂14年:手上1095道伤疤愈合后,少年成了中国瓷器的未来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景漂14年:手上1095道伤疤愈合后,少年成了中国瓷器的未来<,前言:少年学徒,一般3年学成出师。学徒生涯中,双手冬天被冻伤、布满刀伤是经常的事儿。当经历身体受到冰冻、双手布满刀伤、眼睛提前老化、肩颈劳损、各种孤独、隐忍之后,他们觉得,成功又离他们近了些……9月中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景漂14年:手上1095道伤疤愈合后,少年成了中国瓷器的未来。

前言:

少年学徒,一般3年学成出师。学徒生涯中,双手冬天被冻伤、布满刀伤是经常的事儿。当经历身体受到冰冻、双手布满刀伤、眼睛提前老化、肩颈劳损、各种孤独、隐忍之后,他们觉得,成功又离他们近了些……

9月中旬的景德镇,热气依旧在,丝毫感觉不到秋天的凉意。穿过一条条石子小巷,巷子两边有着生活气息很浓的水果店、小食店,还有老中医店。停在一个大铁门旁边,一个独栋的房子呈现在面前,张纪文出来接我们。看到娃娃脸的他,还带着羞涩的笑容,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年30岁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他爹了。

1986年出生的张纪文,其实已经入行14年。和他一样,少年时代就从家乡来到景德镇学徒的人是一个很大群体,被人称为是"拜师学艺的景漂一族",而今,他们已经成为景德镇瓷器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谋生,是来景德镇拜师学艺的初衷

他们大多数来自景德镇周边的城市,来自九江都昌、鄱阳湖、乐平、抚州的会比较多。一般是因亲戚或者一个村里面的人在景德镇学艺,听说过得还不错,所以慢慢来到景德镇谋生的人越来越多。


景德镇制瓷手工作坊里一位学徒正在修坯


"谋生"或许是在他们开始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对于出身家境贫困的他们,"学一门手艺,就不怕挨饿了","学好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想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需求,或许成为他们刚到景德镇拜师学艺的初衷。

来景德镇拜师学艺的手艺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质,都是因家境贫困,或中途辍学,或因纯粹喜欢,跟随老乡或者亲戚背井离乡,在14-16岁的少年时代就来到景德镇拜师学艺。


古窑址里一位老师傅正在勾画


从此,便和陶瓷结下深深浅浅缘分。有的,和他们师傅一样,一做可能就是一辈子,或者早已经做了十多年了。正如那时正在修坯的张纪文,他一丝不苟地修着手上的坯型,又浅浅笑着说:"我今年30岁,可是我已经入行14年了。"

是啊,少年时代,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不懂20块钱就能够过一月的艰辛,没有经历过冬天里修坯十个手指头都烂完了的惨状,也没有经历过严厉又温情的师傅关系,也没有经历3-5年的心酸学徒生涯。


正在瓷器上作画的画师


普通的少年们还处于青春叛逆期时,他们已经背井离乡,告别父母亲人,背起行囊,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拜师,学艺,适应环境,独立生活。这些心酸和苦楚,都不是现在一般的少年可以体会和理解的。

谋生不易,手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匠人,自有其道理,其中心酸有几人知?


学徒,是一部匠人成长的血泪辛酸史

聊到拜师的经历时,来自乐平的潘飞记忆犹新。10年前,生于1991年的潘飞带着烟酒水果到师傅家认门,请师傅吃饭,再交几千块钱学费,就开始了自己在景德镇拜师学艺的生涯。


用来修坯的各种刀具


很多都是这样子,通过亲戚朋友辗转介绍,找到一个好师傅,拜师后,就在景德镇开始了3年以上的学艺阶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始有终。

"学徒,真的是一件太难熬的事情了。我身边很多做了3个月,或者半年就干不下去的人"。聊到半途而废的故事时,张纪文总是会带着惋惜。"更有人学了快3年,临近要出师时却放弃了,确实太可惜。"

学成的人有不少,但半途而废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学徒,实在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拉坯非常依赖双手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分成72道工序,每道工序所教授的东西都不一样。张纪文回忆起学徒的那5年,总是言语带着小激动,久久不能平复。

他当时学利坯时,最难熬的就是冬天。那个时候没有空调暖气,每次利坯时需要把很干的坯放在冰冷的水里面,泡个十几秒,并且一双水都必须放在冰冷的水里面,冷的时候水是有冰块的。



学利坯的每一年,手都会生冻疮,十个指头没有一个好的。冰冷时麻木,暖和点儿就奇痒,反反复复,靠手吃饭的他们,必须得坚持下去,年复一年。从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慢慢蜕变成一双长满伤疤和老茧的粗糙手……

那种即视感,其中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几乎不可能体会到的。

还有要命的磨刀(修坯的一道工序),更是一部双手的流血史。手工作坊是景德镇传统制瓷的一种运营方式。在黄致鸣的工作坊里面,他用不同的刀片修着自己心仪的器型。不要看他做起来很轻巧,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磨刀是修坯一个基本的步骤,它就像我们写字时候用的毛笔,如果没毛笔,我们写不了字。磨刀时,要特别特别小心。因为太容易割到手,流血是经常的事情。


修坯很容易割到手,很多师傅都会戴塑料指套做工


特别是在当学徒时,一不小心,双手很容易全是刀伤,没有一块好的。坯上,可能都沾满了鲜血。所以,如果去他们的工作间,你会发现,修坯的师傅的双手基本上都贴满了创可贴或者胶带。

今年32岁的谢浩飞已经入行17年,他主攻人物、山水画。有时候一画就要画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都是保持一个动作,双眼集中瓷器上,聚精会神,特别费眼睛,而且肩颈非常容易劳损。


正在画画的谢浩飞


尽管才32岁,可是他明显感觉体力不支,很容易出现肩颈疼痛、腰椎不舒服的情况。 "15岁开始学徒,那个时候年轻,哪里知道什么叫疼痛,其实,这种劳损,其实在学徒的时候就开始了。"说完,谢浩飞戴着帽子,继续在盘子上画他的"喜上眉梢"作品。这幅画,已经花了他一天时间了,差不多已经成型。

当然,除了身体受到冰冻、双手布满刀伤、眼睛提前老化、肩颈劳损外,年少离家的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修坯割到手指头是家常便饭的事,双手基本上没有一块好的


十四五岁的他们,也有青春期叛逆期,也有情窦初开的冲动,也有贪玩偷懒的念头。可是,他们身上背负的太多。现实生活告诉他们,要坚忍,见坚持,要克制,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当时喜欢一个景德镇的姑娘,长得好看,心地善良,是学绘画的,但是硬没有勇气开口。当时觉得自己是外来的,手艺又没有学成,老怕一开口就对不住人家。想来想去,还是算了。"这样的苦恋,这样隐忍的想法,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形成。


学徒没工资熟练工修坯一个8块

张纪文回忆起学利坯的那几年,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要自己做早饭,白天跟着师傅在东家做事,吃饭一定要比师傅快,不然就要少吃。没有休息的时间,一直要到晚上6点半下班。


师傅修坯时正在比对样


当然,这还没有结束。张纪文还要到表姐家接着打杂做事到晚上十一二点,以此打杂换住的地方。

以前,哪怕是现在,和张纪文一样拜师学艺的人很多。学徒那几年是没有工资的,师傅家条件好的,可能会包吃包住交些生活费,但师傅家条件也不宽裕,学徒们就要自己解决吃住问题。张纪文回忆起当时跟师傅学艺都是吃住自己的,他通常20块钱就够用1个月。

以前刚刚出师时是很难立足的,一天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元。需要经过两三年的沉淀和认可,价钱可能会更高些。


一家手工作坊里,师傅正在认真修杯子底足


拿修坯来说的话,一般一个熟练工可以一天修40个左右大器物,平均8块一个,如果修的是瓶类,一天价格还要少一些,差不多260元左右一天。不过行情不好的时候,像2008年,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可能3000元左右。


师徒情谊,这种纽带已经很难得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上,师傅口手相授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形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古至今就开始沿袭。有着千年历史的景德镇,这种师徒关系,更为常见,也是促进景德镇瓷器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拜到他门下第一天开始,我就把他当做父亲一样看待。"聊起师傅时,张纪文总是带着崇敬之情。对张纪文来说,师傅不仅是师傅,也是父亲,更是他的偶像。



初为学徒时,对待非景德镇本地人的张纪文,师傅是有所保留的。而一次意外事故,让师傅对这个年轻人卸下了防备。当时师傅爬上楼梯钉钉子,不慎滑落,为护师傅周全,张纪文二话没说,垫在地上。师傅看到了张纪文的真心,对他有了很大的改观,倾其所学,教授于他。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对师傅关系都是融洽如父子,也有反目成仇的。师徒关系的好坏,还得靠自己去经营。

对于师傅都会留一手的情况,张纪文觉得其实这是个常态。每个师傅都是给自己留一手,但是师傅留不留一手,其实都是无所谓,取决于自己的学艺用心程度。

一个师傅正常来说都会带三个徒弟,这三人就成为了师兄弟关系。一般来说,师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每天都在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就如亲兄弟一般。


学徒选择制瓷工序,其实是存在级别之分的



学徒们拜师后,师傅都会根据情况定一道工序,让徒弟们花3年时间研习。在这3年时间里,你只干这一个事情,直到出师。所以,选择专业,是学徒们极其关键的一步。

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没有什么行业歧视之分。但是,在制瓷的72道工序里面,在老行当中,还是有细分区别的。

拉坯的需求量很大,在景德镇很受欢迎。并且是每天结算工资。利坯因为技术含量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在工种里面更受抬举些。而绘画、施釉和掌窑等工序受欢迎和尊重程度依次变弱。


填色也是一个非常费眼睛的工种


有人学拉坯,有人学利坯,有人学绘画,有人学填色,有人学施釉,有人学掌窑。当然,也有极有天赋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花3年时间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艺,更学会了更多其他技艺。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穷人孩子早当家出师后不久便结婚生子


学艺人的工作比较单调,基本上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在这个盛产剩男剩女的时代,在景德镇的传统景漂一族中,很少见到25岁还没有结婚的人,更不用说还没有当爸爸的人。在外人看来,这是个太奇怪的现象了。而在他们自身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少年们十四五岁离家,学徒3-5年后出师,不久后,他们就开始结婚生子。在景漂一族中,今年23岁的谢飞,已经是一岁孩子的爸爸了。而1985年出生的胡贤华,也是两个孩子他爹了。而成为孩子他爹,他妈的角色,对于传统景漂一族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



对于早婚早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是得到比较多的回应。"只要是做瓷器行业的都比较好找对象,景德镇瓷器的很多工种有很多适合女孩子做的事情,加上手工作坊很多,所以比较好找。"

张纪文的对象当时就是他的师妹,当时是他表姐的徒弟,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两个人发展更加顺利。如今,他们的第二小孩子都已经2岁了。


学成后,转型还是继续坚守,是一个问题

3年学徒后,有人学成继续坚守制瓷行业,也有人转型。学成的人转型会有很多,可能学成之后从事这份工作几年才发现,可能最终不怎么适合他,于是转型做其他工作。



学艺三年,有可能还是一场空。

当然,也有不少景漂一族凭着自己的勤奋、天赋在自己的工种里面获得一席之地,成立自己的品牌,甚至夺得名号。在青花分水领域中更是自成一派的王晨风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晨风正在青花分水


王晨风十七岁入行,二十余年间潜心钻研青花瓷绘画技艺。他的学徒生涯也对他后期发力产生了巨大影响。经过多年的学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如今,侠客匠人的王晨风一个青花杯子在市场上售价都在大几千。

像王晨风这样通过拜师学艺,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青花分水领域自成一派的成功故事,其实在传统拜师学艺的景漂一族中是非常有励志效果的。很多学徒,希望能够像王晨风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


王晨风的青花分水自成一家


在景德镇走访的时候,来这里拜师学艺的少年们依旧不少。他们幼稚的脸上,带着洒脱和纯真。在工作间里面,带着利坯、修坯的闹声,也回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有血泪,有心酸,也带着离家的哀愁。

聊到未来,他们有的说,"我会像师傅一样,一定要在这个行当里面干出点儿名头才得行!"

或者说,"谁知道我以后会做什么呢?反正我现在是喜欢的,喜欢就好好学好。"来自乐平的小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做了个鬼脸,看了一眼远处不苟言笑认真修坯的师傅,然后还做了个"嘘"的动作。


景漂一族访谈录


张纪文:白手起家,自立门户,30岁,景漂14年


张纪文


跟师傅学艺都是吃住自己的,我通常二十块钱用一个月。

早上六点半起床做早饭,然后把自行车骑到师傅要做事的东家那里,利坯一般都有几家事,给师傅烧水泡茶,磨刀,把坯放水泡会,把利坯车弄干净,把这一切做好了师傅也就差不多到了。

吃饭一定要比师傅快,不然你就要少吃。一天是没有休息的时间,一直到六点半下班。


胡贤华:江西省陶瓷美术师,85后,景漂14年


胡贤华


刚开始学徒的时候,从线条到颜料,样样都不能落下,在纸板上画山、画水、画石头,学得认认真真。

那个时候也没想太多,就觉得先画着,画着画着就能熟练了。"

有了基本功后,我就开始在瓷器上练习。师傅能画,靠的是经验,但很多东西言传不了。我就找来画,一幅一幅临摹,直到在瓷器上也能画得得心应手。

第一年学徒,交了拜师的钱,我就没有收入,还要自己解决伙食。第一年,过得有些艰辛,但事实证明,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黄致鸣:人称"黄罐罐",景德镇第一批做茶罐的人,30岁,景漂14年


黄致鸣


做了瓷器十几年,做到现在感觉做着有点害怕,但又觉得很上瘾。特别是在景德镇这个高手遍地的地方,越做越觉得自己渺小,越做越发现瓷器的水太深了,害怕做不出好东西,感觉到害怕的同时,当做出好东西时又很有成就感。


卢良才:30岁,景漂13年


卢良才


有一年烧的碗,回家带了50套回去,老父亲东一套西一套送了个干净。当时我还是很伤心的,因为这不是认可我的表现。现在好多了,曾经对我做出来的东西嗤之以鼻的父亲,也毫不犹豫地把养了一年大肥猪的收入拿给我,让我好好地去干,不要有一点点为经费的烦恼。我想,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潘飞:25岁,景漂10年


潘飞


学徒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过耐得住寂寞,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原来受的苦,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晨风:彬情一品掌门人,景漂20多年


王晨风


从小我就喜欢画画,学徒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是因为太喜欢了,自己也爱钻研、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创意的东西。


文:烟波绿

摄影:赵科佳、宝军、玉米西

浮沉对此文亦有帮助

感谢受访人提供部分照片


2022-05-03 23:57: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