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单店年销售过亿!这或是中国收入最高的茶馆,提供十万一泡的宋聘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单店年销售过亿!这或是中国收入最高的茶馆,提供十万一泡的宋聘<,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旧东西。明末的海捞杯,70年代的老茶,以及窗棂投下的穿越了八十三年的光影。伴随着上世纪30年代的"靡靡之音",张奇明点燃一支烟,说,其实每个上海人骨子里都是怀旧的。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单店年销售过亿!这或是中国收入最高的茶馆,提供十万一泡的宋聘。

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旧东西。

明末的海捞杯,70年代的老茶,以及窗棂投下的穿越了八十三年的光影。伴随着上世纪30年代的"靡靡之音",张奇明点燃一支烟,说,其实每个上海人骨子里都是怀旧的。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张奇明成长的时代,已然与上海曾经最骄傲的年代擦肩而过。但一个上海人骨子里的对于洋派和精致的孜孜追求,还是让他一手缔造的、这个隐匿在建于1933年的法式老洋房里的茶馆注定无法平庸。



流传在大众眉飞色舞间的,是总有人时不时在这里撞见金融界、演艺界、文化界、艺术界……的传奇面孔。

而在茶人中最津津乐道的,是这里打开后贵得可以吓死隔壁二大爷,却又能让一个茶人瞳孔放大、口舌生津、肾上腺素急速分泌的茶单。


(这是一本有"菜单"功能,更有史料价值的茶单。)


这里构筑了一个关于顶级普洱老茶消费,和顶级普洱玩家圈层的场景。

这里就是目前中国单店营业额最高的普洱茶馆,大可堂

年营业额过亿。


1

大可堂,从连环画到普洱茶

毫无疑问,张奇明是中国华东区域普洱老茶的一位超级大藏家和超级大卖家。从他手下出入的老茶,保守估计,也已经数亿元

但跟今天越来越多带资入场的大企业家们不同,张奇明算得上是较早时期,纯粹以喝为主,而进入普洱茶这个圈子的资深老茶客。


(大可堂主人,张奇明)


也不同于很多普洱藏家,对于买与卖的讳莫如深,张奇明是一位喜欢打开天窗、明明白白做生意的生意人。

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一个人曾以这样的方式卖过老茶。

事实上,"大可堂"三个字最开始并不是为茶馆量身定做的。而是为了张奇明最开始的兴趣爱好--连环画的出版。


(涉足普洱茶之后,大可堂创作的关于普洱茶基础知识普及的连环画)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书局林立的上海,就是连环画的大本营。尽管被文人雅士讽为"小人书,没文化",改革开放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连环画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因为曾经伴随自己整个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连环画还是对张奇明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90年代,已经下海经商实现财务自由后的张奇明,在"连友"们的呼声下,挑起了连环画再出版的担子。

他把自己姓名中的"奇"字拆开,起名"大可",多年后竟发现,名字居然意外偶合了鲁迅先生对连环画的评价--"连环图画,大有可为。"

这让张奇明很是高兴,有一种命运使然的感觉。就这样,一开始只是印几套,在"连友"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不知不觉,十几年下来,一做就做了几百种,已然做成了一个产业。

"做连环画就是这样,你一看到经典的老版本,就想把它们收集齐了,这种心态跟收藏普洱茶其实很像。"

而今天,基本江湖上名声比较大的老茶,张奇明这里也基本齐了。


(摆放在大可堂里的老茶藏品之冰山一角)



"大概有六十几款,都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目前发现的号级茶。"

"车顺号还没齐,总共只有4片。"

"也只有一片高兴昌,展览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因为目前为止在世上是孤品,还没有人看到第二片。"



2

余秋雨把他拖进普洱茶的"坑"

一个做壶的黑了他第一把

1999年,余秋雨和夫人马兰从台湾回来,送给了张奇明"一个黑乎乎的饼"。"说是港台那边当时很流行,叫普洱熟茶,喝了对身体好,又不影响睡眠。"

这是张奇明,第一次接触普洱茶。"当时打开喝了,但没有特别的印象。"

2000年,为了给余秋雨回礼,张奇明通过城隍庙一个做茶壶的人,辗转从台湾买了三筒据说有些年份的普洱熟茶,平均一筒700多块。

这是张奇明,第一次给普洱茶交学费。因为后来当然知道,当时这些茶本身,不过十来块一片。


(若干年后,大可堂也开始出品茶叶)


当一个台湾朋友知道张奇明开始喝起普洱茶之后,建议他试试有年份的普洱生茶,在这位朋友的口中,真正好喝的普洱茶,还是得上点年份,年份久的甚至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作为一个有收藏爱好的人,张奇明对"有年份"几个字颇为敏感。而一听普洱茶也讲究"年份",他对普洱茶的兴趣也就这么越吊越高了。

当时能买到这种老茶,相对最便利的地方,就是香港。张奇明暗记于心,在2001年底一次香港出差的途中,他走进了一家名叫"颜奇香"的老字号茶庄。面对这品类繁多,其实自己也不明就里的众老茶,张奇明拿出10万港币对店家说,"要不你就给我凑够10万块的老茶吧。"

当时1.5万港币一片的红印,拿了2片,还有7000多元的甲一级、无字红印,还有当时也就一两千元的7532、88青……最后,合在一起,10万港币出头。



这是张奇明第一次有规模地买老茶,而当时的他,其实对老茶几乎一无所知。幸运的是,这第一批的老茶购买里,没有一片假茶。

而这些茶一入口,"气感、口感跟以前买的完全不一样,身体就能感觉出来,于是,就这样把普洱茶喝起来了。"


3

在大可堂,可以点单十万一泡的宋聘

喝起了老茶,那就必会开始认识老茶圈的人。

"就像连环画的收藏一样,你介绍我,我介绍他,大家终会因一样事物最终凑在一起。"

而有了何作如、邓时海这样老茶界顶级藏家们的经验传授,张奇明也开始对普洱茶有了系统性的了解,解放前的茶也敢出手买了。

但是茶圈朋友们来了2000年初的上海,要尽地主之谊的张奇明却也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偌大一个上海,居然找不到一个适合喝普洱茶的地方。



毕竟地处江南,这里都是绿茶的天下。即便进去一个茶馆,要喝普洱,你会发现壶不对、水不对、杯子也不对,甚至桌子的大小,凳子的高低都不对……"总归就是不舒服。"

有人提议张奇明,"你在徐汇区做过房产,那一片老房子又多,干嘛不在那找个地方做个客厅,大家来了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张奇明一听正中下怀。

2006年,听说上海滑稽剧团刚刚从一个老洋房搬走,房子空置,张奇明就跑来看。一看到这个老房子,张奇明就觉得"全都对了"。

地段对的,花园也不少,还有上百年的参天大树,老房子的氛围来喝年份普洱也对。"我就感觉这个地方拿下来喝茶应该不错。"


(这个建于1933年的老建筑是解放前一个浙江富商建造的,后来就给了一个国民党的将军作为官邸。解放初期,上海京剧院的办公处曾在此处,80年代后,又成了上海滑稽剧团的驻扎地。)


于是,花了五个月装修,又添置了一些老家具、摆了些老茶,这个地处上海的"普洱客厅"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落地了。





一开始没想到要做经营,只是想给茶圈的朋友大家喝茶有个落脚的地方。但没有想到,圈内朋友带圈外朋友,慢慢地,竟有了些口碑。

崔永元来了,可凡倾听也经常来这做,"还有杨澜采访啊,包括北京他们来上海做节目,觉得我们这里环境不错,也就不一定非要到摄影棚里去了。"越来越多的文艺界、演艺界、商界人士进来喝茶。再到后来,一些不认识的人也慢慢循声走了进来。


(大可堂进门处的名人墙,数不尽风流人物)


"当然,其实刚开始,大部分人是对普洱茶没有概念的,就觉得老房子、环境好,谈谈事情、商务会友都不错,而且能碰到一些影视圈、文化圈的名人,慢慢地大家就都来了。"



(不同大小和布局的包房,提供不同的使用功能)




而真正对普洱茶有感觉的人,一进来,就会发现找对地方了。

器皿都对,水都对,而很多可望不可及的老茶,在这里更是唾手可得。--当然,这也是后来很多人不敢进大可堂的门的原因,因为大可堂在外的声名是"喝一泡茶要十几万"




"但事实上,我们有十万二十万一泡的宋聘,也有很多著名的中期茶,其实分到单泡的价格,我认为是物美价廉。"张奇明说。

就像一个饭店的菜单一样,大可堂的茶单,讲究的是品种齐全。"因为客人们来了,总是会各个口味都要点,我就备了很多品种的老茶。"解放前、50、60、70、80、90年代、到新世纪,应有尽有




"而如果你不喝那些名品年份茶,大众消费也是有的,事实上,我们也是以大众消费为主。但对于懂茶的人,我们会把年份好茶备着。"

"当然,我们也设置了一个150元的最低消费作为门槛,目的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我们还是更倾向服务于懂茶的人、喝茶的人,而不是进来打牌的人。"



(已经翻得书页破损的茶单,在很多老茶鬼眼里却是如获至宝,不少人愿意掏上千元购买)


4

一个华东区的老茶消费数据库样本

对于一个不加人员费用,光房子年租就要400万的茶馆来说,大可堂的经营成本是巨大的。也亏得是经营的年份普洱茶,否则很难有人在这样的地方支撑下去。

而据了解,仅仅是大可堂现有的一万多会员的年消费力,就已经是过亿的


(大可堂品饮老茶专用的海捞杯)


当然这里面除了高端品饮,遇上一些有消费力的客人想要买茶买茶具,大可堂也会按照市场行情进行买卖,即使是大可堂自己没有的品种,他们也会去市场上帮客人寻找。

这样的数字,对于老茶的交易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家茶馆的单店营业额来说,已然让人咋舌。

即便是这里的茶艺师,资历较高者,每年过手的茶,也是以千万计算。工龄比较长的,十余年下来,过手泡过的老茶,甚至已经可以按亿元计算了。



这些平均年龄不过25岁的小姑娘们,上手的老茶价值之贵、种类之广、数量之多,让很多资深老茶鬼都只能望其项背。

而且又经常得出入其间的普洱茶高手指点,"像何先生他们,经常都会自带好茶,对器皿的选择、投茶量和水的比例、出汤的时间……等等冲泡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这里的茶艺师们动辄被人以几倍的薪资挖走的也不在少数。

而如果要研究整个长三角的高端年份普洱消费市场,已经扎根上海十年,并影响到江浙的大可堂里的消费数据会是个很好的样本。

"在我看来,其实是三三开。"张奇明说。"30%的人群是消费2000年以后的茶,而90年代、80年代的茶,消费人群占30%~40%,还有30%左右的人群,可能会碰一下70年代、50年代,甚至解放前的茶。"



"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大众推广,渠道比较传统,接触的人群也相对局限,以爱好为主,以华东为主,包括浙江和江苏在上海有产业和公司的人群,以及小部分北京、香港等地的高净值人群。"

目前已经开出四家店的大可堂茶馆已然成了一个品牌(除了此次采访的襄阳南路上的大可堂,还有分布在上海另外三个区域的大可堂(三林馆)、大可堂(东航馆)、以及云味大可堂)。而哪些人有老茶的需求,哪些人有老茶的出售,浸淫其间十余年的张奇明已经心知肚明。



而普洱老茶本身的相对无序,和缺少透明度的状态,依然是困扰很多想买老茶,却又不敢轻易入市的买家的最大问题。"除非你知道茶从哪儿买,并能鉴定真假。但事实上,更多的除了像一些普洱茶的资深玩家,有可靠的点对点接触外,更多的人是找了不对的人,买了不对的茶。"

于是,做了十几年基本功的张奇明,也在开始考虑着手在茶行业,做更大一步的布局。


撰文/Via

摄影/夏小西


2022-05-03 23:55: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