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跟吕礼臻一起喝老茶:1916年的老乌龙,喝喝看,不喜欢就别勉强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跟吕礼臻一起喝老茶:1916年的老乌龙,喝喝看,不喜欢就别勉强<,"这样讲的话,我就有点不服气了。"吕礼臻站了起来走进内堂。"你再讲猛一点,他就越泡越贵了。"罗英银老师跟我们笑。吕礼臻再出来,茶则里多了一泡茶。刚喝过真淳雅号的我们,明白这泡茶定是更加不凡。"不用看,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跟吕礼臻一起喝老茶:1916年的老乌龙,喝喝看,不喜欢就别勉强。

"这样讲的话,我就有点不服气了。"吕礼臻站了起来走进内堂。

"你再讲猛一点,他就越泡越贵了。"罗英银老师跟我们笑。

吕礼臻再出来,茶则里多了一泡茶。刚喝过真淳雅号的我们,明白这泡茶定是更加不凡。

"不用看,我闻到了,这是号级茶。好老的味道了。"专业度最高的罗老师最快做出判断。

"啊"的一声,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机。

"这是1916年的台湾乌龙。"吕礼臻说,"来,喝喝看,不喜欢就不要勉强。"



* * *


台湾五行图书的总编辑罗英银说,如果她要来写茶士列传,每个人写一本,吕礼臻则可以写两本。

在来到吕礼臻在莺歌老街的臻味茶苑之前,我们对于他的认知与印象多停留在上世纪末他在易武定制真淳雅号时,与张毅合影的那一幕。(了解更多关于吕礼臻和真淳雅号,请点击回顾旧文《英雄辈出的年代①:1996~1999 世纪末的"普洱文艺复兴"》)

但对于这位在近代普洱史,尤其是易武茶史,有过这么不可忽略的一笔的茶人,他做茶的思维,以及他对老茶的看法,其实因两岸之隔,我们并没有更多的了解。

这次台湾之行,通过罗英银老师的引荐,我们拜访了吕礼臻先生。



* * *



在几年前开始喝茶之后,时常听人说,"喝茶要简单。"

听这句朴素的箴言,就像小时候听人背"白日依山尽",就会自动接"黄河入海流"一样,那么熟练和理所当然,但却更像是口腔记忆使然,而非大脑记忆。

因为熟练背诵的小时候,从未在大脑中形成过这一幅壮丽的河山景象。简单说,就是从未体会和理解。

吕礼臻挂在口头上的也是--"喝茶越简单越好。""喝茶能开心就好,不要有很多无形的压力。"

但没人能比他对这句话的身体力行更具说服力。因为他就是在一处仓库一样的门店里,嘴上叼根烟,随手泡了1996真淳雅号和1916年台湾老乌龙给我们。

这真的太"简单"了。


▲ 莺歌老街上的臻味茶苑,准确说,更像是臻味茶苑在这里的一处仓库。


从80年代开始经营茶行的吕礼臻,早年在香港找到很多号级茶。"然后一筒5万台币,卖不掉。"

但卖不掉茶,也还是要给人试喝。每次茶拿回来,吕礼臻总是整筒拆开,客人来了,"宋聘喝完喝同庆,同庆喝完喝敬昌。"喝到后面,客人说喝不动了,你不要再泡了,"梨山(乌龙)给我来两斤吧。"



现在说来,这些段子简直不可思议到好笑,但过去台湾人曾喝不惯普洱茶也是千真万确。

罗英银也讲起一段经历佐证了这个事实--1996年她跟朋友买了些红印,平均一饼6000块台币,朋友说越放越好喝。"但我当时不觉得,我觉得越喝越难喝,但又不好意思跟他说退。"

后来她想了一个方法,用整筒红印,跟朋友换了四五只朱泥壶,"还都是明末清初时代的。"(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壶,在3年后的9·21大地震中,统统碎掉。此为后话。)


▲ 罗英银老师


这些曾经的老茶品饮过往,让我们现在再看台湾老茶人在喝茶上对自己的"慷慨"和"随性"已经不难理解,因为喝今天我们看来的古董茶,曾经就是他们的日常。

没有今天人们对老茶的那种太多的得失心,他们介入老茶的年代,是平常心和生活化的。

而普洱茶真正在台湾风行起来,还是要多亏邓时海的那本《普洱茶》。"那本书在推广上,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吕礼臻说,"那第一本书的封面是同庆号,但那饼茶其实不是同庆号,是江城号。"

"嗨!那个时候,谁懂啊!"


* * *


"所以,真淳雅号现在的价格是多少钱一片呢?"

吕礼臻摇摇头,自顾自地泡茶,"不知道。我已经没有东西卖了,只能给你们喝了。"

虽然这现在成交价大概在2万多到3万人民币一片的真淳雅号,早期就是出自他的手中。



"95、96、97,做了3年,一年做了3吨,一共9吨茶。"

不过今天这批茶在市场上,少说也有90吨了。

1995年,吕礼臻第二次来到易武,他找到时任易武乡长的张毅老先生,以野放易武大树茶为原料、以传统的手工石磨压制工艺,试制"真淳雅号"。

这个事件,今天陈述起来平淡如水。但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易武茶的重新兴起,直到今天的如日中天,却是以这批茶的横空出世为源头。

也是从这以后,习惯了国营大厂拼配茶的喝茶人重拾了建国前的"号级茶",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制作最好的普洱茶的这样一种制茶理念。



"号级茶跟后面的印级茶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原料还是做法。"吕礼臻说。

"号级茶时代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往好的去讲,就是一个良性竞争,我这个商号的产品,必须要有它的优势,才能生存嘛,所以品质要求会比较高。那我们进去以后,就想,是不是有可能恢复以前的那种做法?"

"当时只是想,反正我们也喝这么多老茶,然后压一点以后也可以自己喝。也不去管那么多,所以当时也没有真的往生意的角度去思考。"



之前吕礼臻也有去勐海茶厂参观过,也去提过定制茶的要求。但那时能定制的量不大,大厂一般嫌订单小,懒得麻烦,所以都只好作罢。

"当时大厂做的茶,因为量大,所以就以三个等级去压片饼。这样的好处是,比较不受气候的影响,以商品来讲,品质会比较稳定,那时候售价也相对比较合理。"

吕礼臻回忆当时的大厂报价,一担茶才800块人民币,大概有168片。"但这样的背景下,去要求怎么改变,其实也是蛮难的。所以我就想自己做试试看。"

而因为早期很多号级茶都是易武出来,吕礼臻才想去易武看一看。



而一进易武,"当时的原料条件,没话说!没有人进去收茶,也没有人进去买卖,所以基本你怎么要求,他们就会怎么配合。"

吕礼臻一开始就认定易武这个地方的茶,除了因为号级茶的历史以外,再有就是环境。在他看来,判断茶的好坏,主要看品种、环境、气候,然后才是技术。

"易武它有很多茶树是跟杂树长在一起的,还有就是地理条件,它常常会起雾,被曝晒的时间不会那么长。"

"什么样的生态,什么样的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是属于大自然给你的条件,你技术没有办法去改变它。"


▲ 台湾仓的真淳雅号,汤感稠化厚实,木香带甜,茶汤油稠,苦涩完全消退。和大厂八九十年代七子级的经典产品完全是两个风格。


"我常说鼓励人喝健康的茶,还要让人健康地喝茶。就是说,第一个,安全是很重要的。"而为什么当年会选择这些老茶,"一棵树,它活了几百年,表示这个生态是安全的、健康的,它们活得好好的,以前人哪有可能去施肥、去用料,不可能的,所以,生态ok的茶树,安全也绝对没问题。"

"我们当时的一个最大的诉求就是这样。因为计划经济以后,就有了很多当时的说法叫新式茶园,那个时候就是要求量,当你大面积去开拓的话,就要施肥,就要人为去克制它。但那些跟很多杂树长在一起的乔木不一样,就算虫害来了,它会有天敌去克制它。当然,它的量也不会无限地扩大。"


* * *



从开始喝老茶,到开始做山头茶,不得不承认,在整个普洱茶的认知与品味上,台湾确实影响了大陆普洱茶界太多。

不过近年来,随着大陆的茶产业在发展,话语权也在改变。而质疑台湾的声音也开始此起彼伏。偏激的声音也时常会听到--"大陆不干净的普洱茶都是台湾过来的。""大陆的骗子都是台湾教的。"

当我们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抛向吕礼臻,他没有生气,只是站起来:"这样讲,我有点不服气了。"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 浓郁的参香,并夹杂药香与木质化的陈香,茶汤黑红,入口甜柔,参香盈口。这确实是一泡让人难忘的老茶。


几杯百年老茶下肚,吕礼臻说:"其实啦,多交流,就是对的。买茶,我常说,你不懂茶,你就少量地买。喝茶的人,他还想去挣钱,所以就很容易被误导。"

"茶叶,我们还是要用比较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它,用比较感性的角度去品尝它。我常说买茶要理性,但现在人买茶都不理性,太感性了。说个故事,他就把钱掏出来了。"

"喝茶是一件开心的事。但现在很多人喝茶,你感受不到那种开心了。"

"谈茶的时候,就不要管价钱。管价钱就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 "喝茶,就是去欣赏它的优点,包容一些小缺点,这样喝茶就喝得很开心。不用去追求完美,所谓完美,往往是不真实的,再好的茶,往往都有一些小缺点,所以现在都把茶说得很完美,其实不需要。我们自己都缺点一堆,怎么可能要求茶完美。但重点就是,缺点不要压过优点。"


2000年后,进入易武的人越来越多。而做完真淳雅号的吕礼臻,停了一段时间,2004年、2005年又开始继续做,而这个时候,易武已经慢慢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分得越来越清楚了。

"技术上、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成熟,有了很多不同的经验和意见提供给我们。"

2005年开始,臻味号也开始有固定的产品,每一年都有延续。但当问及会不会把新茶放老了再做销售,吕礼臻表示不会刻意这么做。"反正我们注定挣不了大钱,所以不要往这边去想。"他表情浅淡。

江湖依旧热闹,而他已无心恋战。这是我们这次见到吕礼臻,对他最大的印象和感受。

最后,我们向他讨要一泡真淳雅号拿给茶语茶评组,他想都没想就立刻应允了。"你找我买没有了,你喝,还有啦。"然后撬了两泡给我们。

当然,这一次,我们的拜访,也怀揣着一个邀请吕礼臻分享一些收藏品给茶语茶友的企图心。

而还没待我们婉转表达完这个意思,吕礼臻就洞悉了我们的意图。

"我跟你讲,这些茶要卖的话早就卖掉了,我舍不得卖。我要卖,你们根本就喝不到。所以你们,就不要为难我了。下次来,说不定还能喝到一点。"

也许是为了安慰我们,他扔出一本书,"喏,你们下次来,我请你们喝这个。"



上面是《生活》杂志,采访他的一张配图--"光绪年间武夷岩茶"。

被拒绝了。但却心服口服。

再没有其他念想,只期待下次再次拜访吕礼臻先生。


撰文:Via

摄影:夏小茜

感谢罗英银老师


2022-05-03 23:47: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