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传承者丨刘德喜、周启富:本色的茶农,脚踏实地做自己,虔诚敬畏对手艺

发表于:2024-05-0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2日最后更新传承者丨刘德喜、周启富:本色的茶农,脚踏实地做自己,虔诚敬畏对手艺<,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师父,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刘德喜和周启富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2日最后更新传承者丨刘德喜、周启富:本色的茶农,脚踏实地做自己,虔诚敬畏对手艺。

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


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



师父,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


刘德喜和周启富都是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两位和两位推荐的徒弟,性格和经历都很相似,褪去"传承人"的头衔,他们是本色、本分的茶农,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他们敬畏而虔诚。


两对师徒都认为"传承"是脚踏实地,先把自己做好,才能推己及人,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刘德喜+陈超:

传承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推己及人


刘德喜:51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5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陈超:30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8年。



在18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里,刘德喜的媒体曝光度很低。但刘德喜的茶,但凡喝过的人都不会忘记。有说法是"茶如其人",然而,刘德喜和他的茶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刘德喜的茶风格明确不含糊,一入口就知道是那种老道的"传统武夷岩茶味"。但刘德喜给人的感觉却是朴实,性格温敦。


刘德喜的家位于武夷山市区一片普通的居民区里,不大不小的三层小楼,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利落。


"我是武夷山五夫镇人,和宝顺同一个村,是宝顺带我出来做茶的。"刘德喜很实诚地讲着自己做茶的经历,"他是科班出身,技术扎实,我自己从乡下走出来,还愿意带着我们学手艺,我一直很感激。"



1993年-1997年,刘德喜师从第一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学习武夷岩茶的精制工艺。


"当时,学精制最主要就是焙火。什么样的茶怎么焙,为什么要这么焙,焙火中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宝顺教了很多。理论讲得明白,上手也理得清楚。"


1998年-2001年,在刘宝顺的介绍下,刘德喜又跟着同为第一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刘国英学习初制加工工艺。


"我没什么知识和文化,能先后跟随两位科班出身的师父学习武夷岩茶的制作,是非常大的荣幸。"讲起自己的两位师父,刘德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从1993年到2001年的这8年,刘德喜踏踏实实地跟着两位科班出身的师父学手艺,这8年刘德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又经过13年的一线制茶经验,刘德喜获评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我和国英同岁,宝顺大点,他们都是我师父,什么时候都不会变。"刘德喜说。



陈超是刘德喜本次制茶大会推荐的徒弟。"武夷岩茶的这个手艺没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外'的说法,我本身就是从别处学的。这些年,虽然我一直在做茶,带的徒弟不少,但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厂,人来来去去,一直留在身边的不多。"讲起这些,刘德喜并不避讳。


陈超,这个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有着一张娃娃脸。和自己的师傅性格相似,待人接物也是朴实善良,不同的是,大概因为年轻,陈超显得更加腼腆羞涩一些。他话不多,在讲到某些话时,还会唰地一下脸红起来,然后就低下头安静地泡茶。



"陈超这孩子实在踏实,做人做事本分,把武夷岩茶制作这个手艺交给他也放心。"刘德喜说。


"我书读得不多,也不善于与人交际。讲武夷岩茶的传承,我觉得能做的就是把技术学得更扎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必须要做的。"关于武夷岩茶的"传承",陈超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平实的话里有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事实上,专心学习武夷岩茶制作的这8年,陈超一步步走得踏实。


2015年,陈超获得茶叶加工工三级;2017年,取得制茶工程师职称。对于这个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茶技艺传承的路还很长。


周启富+周建:

从茶园管理开始

就是武夷岩茶值得传承的手艺


周启富:55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周建:24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6年。



周启富和周建这对师徒,也是父子,他们的关系里,没有"师命难违",只有"父慈子孝"。"子承父业",是周启富对儿子周建的最大寄托。


周启富31岁时周建才出生,31岁就如今的社会风气完全不是个值得说道的事,但我想说的是那是在24年前的武夷山,一个偏僻的福建北部山区小城。当时的武夷山还不是如今的"双世遗",当年的武夷岩茶也仍处于"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境况。


讲这么多大的时代背景,其实目的只是为了渲染周启富对儿子周建的疼爱,这份疼爱,很明显地表露在周启富看儿子的眼神里。



今年55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1990年,我到当时的茶科所管理茶山。管理茶山这个事,要常年在山上转,我从农村出来,也没文化,只有一把力气,也就只能干这个。"


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像茶山'深挖',要挖到25-30厘米深,'深挖'能起到给茶山土壤杀菌、杀虫的作用,茶树的根也能扎得更深。"周启富说,"'深挖'好处多,但人力、物力耗费大。现在人工这么贵,很多人还会挖,但能一直挖到这个标准的不多了。"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周启富讲茶园管理讲得认真,讲到这次制茶大会自己的徒弟、儿子周建时,他的语速和语气明显地慈爱放松了。



1994年出生的周建,在本次制茶大会的18位徒弟里年纪最小。对于刚满24岁的周建而言,这次集齐18位传承人和他们徒弟的制茶大会,不仅是他制茶人生里,甚至可以说是他目前的人生里最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


"我年纪最小,也就不存在什么压力。这种经历太难得,我觉得特别荣幸。"和父亲周启富不同,一张娃娃脸的周建皮肤白皙,很健谈。


对于一位90后的年轻人,周建面对着比他的上一辈多太多的选择和诱惑。最终选择耗时耗体地做茶,还要学传统的制作技艺,很难不让人觉得是"被迫选择"。但周建的回答却出乎人的意料。


当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做茶时,他腼腆地笑,缓缓地说:"我读书不好,高中毕业就没再读了。做事情都苦的吧,我父亲做了这么多年的茶,苦了这么多年,我长大了就该帮他分担。"三两句的话里,是这个刚24岁,还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对父亲的一片孝心。


"我已经是在老一辈那儿捡现成的了,哪里还能挑三拣四,说七讲八。既然上一辈可以坚持做这么多年,武夷岩茶的这个手艺可以传这么多代,就说明这门手艺有价值。所以,我就做了。"周建说。


"做了几年茶发现,书还是要读的。"如今,他也已经从福建省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加工专业毕业。2014年,获武夷山市民间品茶师称号;2017年,获高级茶叶加工工资格。


关于未来,周建说他还没来得及想太多。"武夷岩茶传统制茶的手艺我才学6年,我首先要把手艺学精,才敢谈'传承'。传承的事太大。"




2022-05-03 23:40: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