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从史上首次出现茶的记录到首个国际茶日,这两千多年,茶与世界经历了什么?

发表于:2024-04-29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9日最后更新从史上首次出现茶的记录到首个国际茶日,这两千多年,茶与世界经历了什么?<,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今天是首个国际茶日,为了感恩这个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植物,茶语网做了特殊的一期世界茶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9日最后更新从史上首次出现茶的记录到首个国际茶日,这两千多年,茶与世界经历了什么?。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


今天是首个国际茶日,为了感恩这个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植物,茶语网做了特殊的一期世界茶叶编年史。尽可能的梳理了有关茶叶发展、传播的重要历史。



备注:(为了更严谨,所以这里面尽可能的使用了年份记载更清晰可靠的资料,放弃使用一些尚存争议的资料,后半段茶叶开始在世界传播的部分,大部分资料来源于《茶叶全书》,不足之情,欢迎指正,另文章内容很多,建议大家收藏观看)。


1、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时期的单语言词典《尔雅》中出现了"槚"字,并备注"槚就是苦荼"("荼"是古汉字,即今之"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了有关茶的记录。


2、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四川王褒撰写契约书《童约》,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是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


3、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6年之间)学者张揖撰写了中国首部百科辞典《广雅》,其中提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是目前确定的,有关茶叶加工,品饮,功效的首次记录。


4、晋(266年-420年),西晋时期的张载写下了全世界最早的一首茶诗,赞叹蜀茶的高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关于茶的记载,诗文,逐渐增多。


5、南北朝(420年-589年 ),当时的地方志《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一不复食,惟江表贱民远来降者好之。"证明当时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虽然不尚茶,但并没有禁断南北之间的茶叶贸易,反而在宫廷中还专门准备用来招待南方降臣、来客的茶叶。茶叶的影响范围也由此逐渐从当时的南方扩展到北方。


6、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


7、唐贞观时期,朝鲜新罗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时, 据朝鲜正史《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朝鲜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茶叶由此传入朝鲜半岛。


8、公元729年,据日本权威历史记录《古事根源》记载,圣德天皇赏赐僧侣散茶。证明当时日本已经有茶出现。


9、唐天宝年间,茶人陆羽(公元733年-804年)撰写《茶经》,成为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书中正式记录了最早的蒸青绿茶的制法。以陆羽为首的一群爱茶者,极力革除之前参杂多种植物的混合煮饮模式,提倡只以盐辅佐调味的清饮模式(也是煎茶的前身)。


10、从天宝年间开始,因为以陆羽为首的大力推广,唐朝饮茶之风盛行。当时的回纥等一些少数民族,逐渐有了喝茶的习惯。据《封氏闻见记》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 "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茶马互市的雏形开始出现。



11、诗人刘禹锡(772年-842年),写下《西山兰若试茶歌》,生动描述的是寺僧制作炒青散茶,证明当时炒青绿茶的雏形已经产生。


12、公元850年,有关茶的信息首次传入阿拉伯。(茶叶全书)


13、宋代大观元年(1107),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写了一本关于茶的专论《大观茶论》。详述当时的茶叶生产、加工、品饮等等状况。从书中可看出当时当时出现了极其精细的蒸青"团茶",泡茶方法也由唐代煎茶法转为宋代的煎茶法、茶叶的各方面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且由于宋徽宗的推崇,茶叶的地位到达中国古代历史的高峰。


14、宋代(960年-1279年):根据《宋史•食货志》中载:"茶有两类,曰片茶(饼茶),曰散茶。宋代已经出现蒸青散茶。


15、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饮茶习俗逐渐简化,逐渐改团茶为散茶。根据山西大同西郊,在元代道士冯道真壁画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图》上,往日习见于宋、辽人茶室中的加工、烹点饼茶的器具如碾、罗、风炉、汤瓶等均不见踪迹。


16、根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因为团茶"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整个社会开始大力推广散茶。


17、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朱元璋的儿子朱权撰写《茶谱》。首次提出不将茶叶压成茶饼,也不加香料,以保存茶的真香的清饮茶法,自成一家,从而正式开创了明朝饮散茶的新时代。


18、1545年意大利人赖麦锡在《航海记集成》中写道:"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在饮茶。"是首个确定的,由欧洲人撰写的茶记录。


19、明代文人程荣于1592 年前后写成《茶谱》一书,书中正式首次出现了"花茶"的记录,并详细记载了花茶的制作过程。


20、1610年,荷兰人从日本平户购买绿茶,送往爪哇,再从爪哇转运至荷兰海牙。茶叶在欧洲流行开。


21、1636年首批茶叶由荷兰运输抵达法国巴黎,茶叶开始在法国的传播。


22、1638年、波斯公使在他的书里写到有关波斯喝茶的场景,确认茶叶传入波斯。


23、《清代通史》载:"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证明红茶至少在1640年以前就已经产生。同时,在当时,中国红茶由荷兰转入欧洲。



24、在1657年,茶叶在英国、德国等地得到推广。当时,推广茶叶的是医生。当时医生们认为茶有很多功效,17世纪60年代的一条茶叶广告写道:"一种质量上等的被所有医生认可的中国饮品"。


25、17世纪中叶,因为茶叶由荷兰人传入美洲,美洲的阿姆斯特丹人开始饮茶。


26、1679年, 世界上的第一次茶叶拍卖由东印度公司在英国伦敦举办。此后,茶叶拍卖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茶叶交易模式。


27、1684年,德国博物学家A.克雷,从日本带回茶籽,首开爪哇种茶的先河。


28、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中国茶叶不断运往俄国。


29、1734年,清代名士陆廷灿出版《续茶经》,详述从唐以后到清代的种茶、制茶、品茶现状。其中有关他引述的王草堂《茶说》,证明乌龙茶武夷岩茶在这之前已经出现。"武夷茶. ... 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


30、1753年,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瑞典的林奈LINNAEUS在他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志》将茶叶定名。


31、1773年,发生了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在波士顿"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领导下,示威者们乔装成印第安人的模样潜入商船,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于1773年颁布的《茶税法》,最终促成美国革命。


32、1780年,由少量茶籽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东运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分别在印度北部和加尔各答进行了种植。印度首次开始种植茶树。


33、1834年,威廉.班庭克爵士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中国茶树究竟有没有在印度种植的可能。委员会派遣秘书高登去中国研究茶叶栽培方法,采购茶籽,茶树以及雇佣中国工人。


34、1834年,弗朗西斯.简金上尉撰写一份报告,提到在印度找到野生茶树,并提交了相应的标准。这后来被证实确实是印度的本地茶树,也就是之后的阿萨姆种。


35、1838年初、由印度种植的阿萨姆茶叶运到伦敦,进行公开拍卖。结果全部售出,轰动一时。


36、1855年开始,一些制茶专家开始制茶机的研究。茶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由此拉开序幕。


37、按照张天福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书的记载,白茶首先由福鼎县创制的。约在1857年自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在1880年发现大白茶,1889年开始制银针。自此,福建白茶开始大规模生产。



38、1850年、茶叶传入非洲纳塔尔,自此,非洲开始了大规模的产茶历史。


39、1852年,咸丰期间,福建出现大量商业生产的茉莉花茶。


40、1860年代,茶树蔓延到孟加拉国,大吉岭,印度等。


41、1868年,台湾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茶叶,售卖台湾乌龙茶。


42、1880年代,英国在锡兰岛(斯里兰卡)上也种植了茶园。在1860年代,英国从中国的红茶进口量的从原本的90%下降到50%。


43、1903年,第一個手工缝制装茶布袋出现。1904年出现可售卖的茶包袋, 1908年由纽约的茶和咖啡进口商Thomas Sullivan成功推向市场。


44、1930年左右,英国人威廉・迈克尔彻(William Mckercher)发明了CTC机器,可以将萎凋后的茶叶一次性压碎、撕裂和揉卷。因为这种CTC加工法使生产者可以大量生产标准的红茶,带动了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45、1950年左右,美国初期使用速溶咖啡的加工设备、开发出首批速溶茶产品。


46、1960年左右,美国在速溶茶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冰茶制造业。


47、1980年左右,日本首先成功开发出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


48、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



撰文:喃咪胖

图片:茶语视觉组


* * *


2022-05-03 23:31: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