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邵阳茶油中的文化沉淀与传承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邵阳茶油中的文化沉淀与传承<,湖南省邵阳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质茶油和优质桐油的主产地,2009年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茶油之都。传统的手工榨油术一直是主要的油脂加工技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乡村还能听见"咚、咚"的榨油声。随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4月28日最后更新邵阳茶油中的文化沉淀与传承。

  湖南省邵阳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质茶油和优质桐油的主产地,2009年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茶油之都。

  传统的手工榨油术一直是主要的油脂加工技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乡村还能听见"咚、咚"的榨油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榨油技艺已逐渐被现代工业所替代,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负载着祖先智慧的手工榨油技艺,已濒临灭绝。为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范围开始摸底调查。至2010年,基本恢复了长乐乡大联村、蔡桥乡石河村两家传统榨油坊,建立了手工榨油术数字档案,确定了手工榨油术保护措施和保护规划。

  打开中国地图,将目光投向湖南省会长沙,一条蜿蜒的细线自长沙往西南方伸展,越过邵阳市后的那一片区域,就是有着"中国茶油之都"称号的邵阳县。邵阳县位于美丽的湘西南,境内山多地少,青山绿水,四季分明。放眼望去,路边的山上,茶树葱翠。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质茶油和优质桐油的主产地。

  3月中旬,记者来到了邵阳县,聆听、感悟传统手工榨油的"咚、咚"韵味与遥远记忆。

  关于"油茶大仙"的传说

  邵阳县并不富裕,但并不富裕的邵阳县以盛产茶油闻名遐迩。

  在邵阳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种植油茶树和食用茶油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一个老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

  据说远古时期,邵阳县黄亭市镇东北部的阳乌岭山脚下,住着一个姓邓的老人。这老人无儿无女,老伴早已过世,一家生计全靠一片小小的油茶林来维持。这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满园的油茶只结一个茶果。只是这茶果比往年的大,而且散发奇香。一颗茶子起何作用,老人急了,整天愁眉苦脸。一天,八仙中的张果老云游到此,突然闻到一股异香,便按下云头,发现原来正是这枚茶果在散发异香。张果老高兴极了,当下找到田老,说要买下这枚茶果。

  老人十分大方:"一个茶子有何用处?您老人家想用就拿去吧,谈什么买卖?"

  张果老不肯白要,他说:"一滴汗水一分代价呀,为什么不肯收钱?再说,这茶园乃是你养命之本,今年如此欠收,今后如何度日?"张果老说着,留下10两银子,收了茶果。这一日,恰逢玉帝寿筵。张果老带上茶果,献给玉帝。玉帝见了,龙颜大怒:"大胆张果老,竟敢以此凡物戏我!"

  张果老不慌不忙,跪禀玉帝:"万岁请看!"只见张果老揭开茶子,茶油如泉水涌出。众仙见了,无不惊奇。

  御厨将此油拿去炒菜,顿时香飘凌霄,风传九重。殿前太监拿去点灯,灯火通明,全无青烟。玉帝见了,高兴万分,当即询问:"此物何人所种?"

  张果老禀道:"下界凡人,一位姓邓的孤老。"

  "好……"玉帝当即传旨,敕封田邓老为"油茶大仙",并叫张果老速速前去度他回天庭。

  美丽传说的后面,是人们对茶油独特的钟爱,及对上天关照邵阳、茶树遍地的感恩。

  保存完整的传统榨油术

  在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县城一条小巷里,这里是一家合作社式的榨油门店,黑黝黝的巨型榨油设备,占了两个铺面的空间,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支持的榨油作坊。不过,这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产物,属于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榨油器具,加上传统工艺的热脱脂技术,保证了油茶产品的原汁原味,很有商业推广前景。这样做,正是为了保护好传统的手工榨油技艺。因为,只有将传统的民间技艺融入到现代的生产活动中,才能使传统技艺在生产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在保护中得到良性的发展。

  手工榨油术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传统技艺,它是以手工的方式来加工植物油,基本程序是:石碾碾筛、蒸料包饼、木榨取油。三道工序皆由手工完成,且每一工序的器械都由手工制作,充分体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手工技艺的高超。

  据调查,1957年,邵阳共有手工榨房1618个,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个乡、村都还保存有传统榨油坊。但此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传统榨油坊慢慢地销声匿迹了。到2007年,全县的传统手工榨油坊存留不到12个,而且大多是破旧不堪。还能懂得传统手工榨油工艺、又保存传统作坊的只有蔡桥、长乐、黄塘3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现存于蔡桥乡石河村蔡家院子蔡伯廷(蔡伯廷,83岁,市级项目传承人)家的油榨房,建于清朝道光三年,其榨坊和相关器具保存相对完整,石雕的碾盘上还刻有"道光丁戌年制" 的印记。现存于长乐乡大联村的油榨房,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土地改革,油榨房已改成私人住宅,遗存下来的只是木榨、碾盘和部分辅助工具。存于 "湖南日恋茶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油榨房,是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林从表叔家转运过来的,经过恢复建设,油榨房已基本恢复原来面貌。还存于五峰铺镇大田村的水磨榨房,木榨因年代久远而腐朽,但水碾却保留完好,在破旧的榨房内,可以看到榨房昔日的繁忙。

2022-05-03 16:07: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