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春季客来茶作酒——探寻新昌中国茶道之源

发表于:2024-05-0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1日最后更新春季客来茶作酒——探寻新昌中国茶道之源<,新昌穿岩后茶山"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著名诗人、高僧皎然作《饮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01日最后更新春季客来茶作酒——探寻新昌中国茶道之源。

新昌穿岩后茶山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著名诗人、高僧皎然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江南四月,正是来新昌参茶悟道的好时节。

  走乏了坐在农舍里,泡上一壶上好的大佛龙井茶。见那尖削挺直、色泽绿翠的嫩叶在杯中浮漾,抿一口,清香宜人,放眼四望,真想"不辞长做新昌人"。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

  再饮清我神……

  三饮便得道……

  采茶录

  温庭筠

  松下石桥路,

  雨中山殿灯。

  茶炉天姥客,

  棋席剡溪僧。

  进艇

  杜甫

  俱飞蛱蝶元相逐,

  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

  瓷罂无谢玉为缸。

  清明即事

  孟浩然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

茶园春色

  茶道之源在天姥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终于探究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天姥,即今天的浙江新昌一带。

  新昌风光旖旎,胜景众多。这里有"越国敦煌"之称的大佛寺、"江南小桂林"穿岩十九峰、闻名古今的天姥山、沃洲湖等300多个自然和人文景观。白居易有文赞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茶道之源,为什么最终落脚点在古之天姥,今之新昌呢?

  的确,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位置,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亚热带气候,山高水长、云缭雾绕的环境使新昌成为名茶诞生的摇篮。

  浙江新昌栽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新昌江下游遗址中,出土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茶树籽,强有力地佐证了新昌江流域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生产茶,并已成为"越州茶"的名牌品种之一。十八世纪已成为珠茶的生产区,风靡世界茶坛,被誉为"绿色珍珠"。几百年来,外销不衰,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绿茶产品。

  唐诗和茶道可谓唐文化流光溢彩的两大瑰宝。茶与诗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道不离诗,诗中多茶道妙谛。

  诗仙李白不仅爱酒更爱茶,曾三次登天姥山,"瑶草生阶墀,玉尘散庭阙"的描写,赏饮之情,溢于言表;

  "茶道"二字的出现,以及茶道意境的完整描述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高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的"剡溪"即是新昌一带。这首诗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与神韵,一饮乃养身,二饮乃养心,三饮达到体道悟道的境界,从茶道之源到饮茶修道、饮茶本道,系统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比日本人使用"茶道"一词早了800多年。

  虽然皎然最先使用"茶道"提法,但是茶道的形成并不是源于唐朝,而要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时逢北方战乱,名不见经传的越中、剡溪由于特殊的自然、文化环境使其成为魏晋六朝的文化中心,而在此形成的"魏晋风骨"文化也成为了隋唐文明的源泉。

  魏晋时期,18位高僧在新昌讲经传教,煎茶品茗悟禅,清谈佛玄,探究佛理,开创般若修禅之"佛茶之风"。葛洪、王羲之等也来此炼丹修道,至唐代道观遍布天姥山脉,道人把道家的许多理念、精神与茶文化结合,开创了中国"道茶文化"之气象。诗与茶是唐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400多位诗人先后游学至浙东天姥一带,留下了众多茶诗名篇。

  古越青瓷国之精品,为茶道之良器。茶圣陆羽称,越州的瓷与茶叶都为国之上品。古越大地延续了2000余年的陶瓷文明,历代享有盛誉,这为茶道的产生和发展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由是,山、水、瓷三位一体共同成就了天姥名茶,儒、释、道融合贯通一起汇成了中华茶道。"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载体。

中国茶市

  挖掘弘扬茶文化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在产茶圣地新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茶文化。在东晋时期甚至更早,新昌就已经流行"茶祭",并且已经形成全民饮茶之风。除此,如今的新昌还保留有"茶宴"、"茶汤"、"茶礼"、"以茶供佛"、"以茶会友"、"茶祭"、"茶药"、"茶亭"等历史悠久的礼仪、风俗和遗存。

  在新昌,"茶"字内涵丰富,外延被远远放大。"茶汤"二字,在当地人的意会中包括所有食品。新昌方言中"药"、"茶"同音,也是历史信息的孑遗。旧时无西医西药,中医都用汤剂,因此服药也叫"吃茶"。

  唐宋时期形成的斗茶风俗传承至今,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的斗茶场景。

  徒步于灵山秀水之间,领略十九峰、千丈幽谷、重阳宫、台头山靴那典型的丹霞地貌。间或会遇到一些高山农舍,好客热情的农家主人那里总会备着山里的小点心和当地特有的大佛龙井茶。

  创设茶亭,施茶以惠行人,是新昌茶风俗中最可赞扬之事。新昌县内多山,山道崎岖难行,路人每有干渴之虞,于是施茶之举顺时而起;实为公益义举,良风美俗。据民国《新昌县志》记载:县内各村岭路上设茶亭路廊施茶。有些茶亭内,还配备草鞋、灯笼、草帽、药物之类,供行人急需时无偿取用,起到了解困济危的作用。行路人在亭内歇脚聊天,传新闻,讲故事,长见识,成为民间文化的自由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缘于茶道与佛教的渊源,新昌人给名茶取了一个带有佛意的名称--"大佛龙井"。 2001年,"大佛龙井"被列为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2003年8月,"大佛"经国家商标局获准注册。

  近年来,新昌县大力挖掘和弘扬茶文化,以文化提升"大佛龙井"附加值的动作接连不断:2005年,连战首次率团访问大陆,在老舍茶馆参加了"品大佛龙井,赏传统曲艺"活动;2006年大佛龙井参与瑞典哥德堡号回归广州庆典,成为哥德堡号百年享宴的指定用茶。

  新昌还坚持举办茶文化活动,广邀各地茶商来新昌考察了解新昌茶业,体验采购大佛龙井。新昌县还从历史文化中挖掘了大佛龙井礼佛仪式,赋予了"茶禅一味"新的内涵,使"大佛龙井"形成了从普通消费者到业界的全视角传播,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大佛龙井"这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运作,其意义已经超越经济层面,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新昌和"大佛龙井"分别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华文化名茶"。大佛龙井价格指数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价格指数的绿茶品种。

茶道之源天姥山

  做强产业富百姓

  如今,茶叶成了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大佛龙井"品牌价值达到22.99亿元,连续3年进入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2012年,新昌茶叶总产量5180吨,茶叶总产值6.86亿元。18万茶农因茶致富,一曲红红火火的绿色产业发展交响曲正在茶乡欢快演奏。

  "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插的秧来匀又快,采的茶来满山香,你追我赶不怕累,敢与老天争春光……"欢快的《采茶舞曲》唱出了龙井采摘时茶农们的喜悦。

  新昌的茶叶贸易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浙东名茶市场升级到中国茶市,山区农民"卖茶难"问题大大缓解;如今,电子商务的兴起,又拓展了茶农的增收渠道。

  为适应市场需求,新昌县实施了"绿+红"战略。结合新昌的气候、品种等实际条件,编制了红茶研制可行性方案,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定位,成功研发了名优红茶,分春、秋二季在新昌县茶叶良种场,试制产品达到中高档红茶品质,市场反映良好。

  同时,该县开展了红茶品牌公开征名活动。"天姥红"将与"大佛龙井"一起,成为新昌茶叶红茶和绿茶的两大公用品牌。还推进了卷曲类名绿茶的推广与生产,形成了以龙井茶为主,多茶类共同发展的生产格局。

  为延长茶叶的产业链,新昌县不仅推出高端茶叶籽油,还利用茶叶末、老茶叶、茶梗,开发出茶工艺品、茶香枕、茶砖等产品,让过去"一文不值"的下脚料"身价陡增",当下景观茶树也受到市场青睐。同时,茶叶机械、茶叶保鲜剂、有机肥、茶叶包装等配套产业,也迅速发展。

  作为旅游大县,"江南第一大佛"每年吸引着多达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新昌茶业从一产、二产向三产延伸,茶叶生产、茶叶加工和茶文化、茶旅游、茶交易形成融合发展的态势。新昌人民,正凭借名茶之乡的独特魅力,在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县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2022-05-03 15:28: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