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陈鼓应、于丹明日坐镇京城最极致茶会,直击国学茶道的震撼相遇

发表于:2024-05-3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31日最后更新陈鼓应、于丹明日坐镇京城最极致茶会,直击国学茶道的震撼相遇<,我们知道,你的心中,有一个关于茶会的终极想象。但即将到来的这三场茶会,将会满足甚至打破你对一场顶级茶会的所有预想。茶,是顶级的茶。由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承人陈孝文手制的顶级岩茶--茶王大红袍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5月31日最后更新陈鼓应、于丹明日坐镇京城最极致茶会,直击国学茶道的震撼相遇。

我们知道,你的心中,有一个关于茶会的终极想象。但即将到来的这三场茶会,将会满足甚至打破你对一场顶级茶会的所有预想。

茶,是顶级的茶。由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承人陈孝文手制的顶级岩茶--茶王大红袍、牛首,以及存世稀少的1989年手制牛肉。


▲ 颐和安缦酒店大门


地点,选址于最能代表当今中国气质的场所。明天将在北京颐和安缦酒店举行第一场茶会。北京,中国最具备盛世气象之地,位于颐和园中的颐和安缦,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届时,茶界大师、国学大家都将悉数到场。陈鼓应、于丹……当顶级岩茶与大师汇集,在现场与我们一起纵谈国学、共论茶道,注定将会是一次茶道精神的回归、一场茶文化的闪光之旅。

第二场茶会,将于宝岛台湾著名的新式茶道空间"食养山房"举行,著名茶人、食养山房主人林炳辉将和我们一起,共叙茶话、体悟茶道美学。

第三场茶会,走进魔都上海,在茶中体会东西文化的交融。

在这三场茶会开始前,我们分别联系了陈鼓应、于丹、林炳辉三位老师,谈谈他们对茶的看法,以及对这几场茶会的期待。


▲ 颐和安缦酒店部分内景



1

陈鼓应:愿这一场茶会,

让我们凝聚精神,交流情感



陈鼓应,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

和陈鼓应老师聊天,仿若和一位亲切的长者促膝对谈。陈老师说自己喝茶喝了几十年了,在生活中早已离不开。他说起一件往事:"曾有一次朋友请我喝咖啡,喝了以后,当天晚上就没能睡着觉。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喝咖啡了。"

话罢,他爽朗地笑起来,接着说道:"还是喝茶好,茶能对我们的身心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对健康大有裨益。"

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多年,陈鼓应老师反观现代社会中茶的地位,有自己的看法:"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生活当中,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个桥梁。喝茶让人心中舒畅,纵观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笔下那些美妙的诗词歌赋,皆由茶中生,茶滋养了他们的心灵和才思。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变得繁忙,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重视、喜欢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物质丰盛的时候,人们是无法脱离茶的,对茶的认识也会加深。"



论及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他说:"彼此不太熟悉的人无论坐下来谈事情或者休闲,泡上一壶茶,这茶就如同握手,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管道,它所带来的雅致气氛,让人变得和谐、放松。如今不止在国内,在国外也逐渐开始流行喝中国茶。我常常提倡,我们应该将茶叶推向全世界,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如同咖啡在中国推广普及一样。"

最后,陈鼓应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对这次茶会的期待:"希望通过这样一场茶会,能够凝聚大家的精神,促进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2

于丹:一杯清茶在手,

找到草木间的身心安顿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

我们所熟悉的于丹老师,温文尔雅,知性通达;这次与她进行电话沟通时,发现私下的她也如荧幕上一般,声音轻快有力,言语之间才学横溢,十分平易近人。

说起茶,她首先将"茶"字进行了一个拆解:"中国的'茶'字,从字形上看,便是'人在草木之间',即如在山林、如归草木。这就是在都市生活里,一杯清茶在手能带给人的安顿。"

于丹老师笑着说,平日里她也很喜欢喝茶,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喝茶,晚上休息时床头也会有一杯茶。

聊起茶来,她的声音中带着笑意:"中国人说琴棋书画诗酒花,这可能是比较风雅的,需要高一点的门槛跟成本的,但这下联对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说开门七件事中,茶是老百姓的日常之用。中国人其实是讲究养生养心的,我觉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要把它延续下来。"



"一个人适合喝茶,而不是喝闷酒。二三知己也适合喝茶。这个观点,后来就传到了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叫做'和敬清寂'。第一,要喝出一团和悦和气,不要上来就斗茶。第二,要喝出茶的敬意,敬天地、敬万物、敬人之间的情感。第三,就是喝出清雅清幽。最后才有寂寞的'寂'字,就是人要学会一点儿安静的状态。"

谈到这里,于丹老师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总觉得喝中国茶,认识中国文化,这是一个百姓日常之用的一条道路。茶是四季平衡的媒介,是人寻找自我内心的一条通途。在中国文化里,人是讲自警自律自修。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以言者无二三,我们必须得学会调节自己。"

"所以中国文化里才会有了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于丹老师诵读着这首茶诗,抑扬顿挫,字字如珠。



她说,这"七碗茶",就是人在不如意的世事沧桑中,寄情养性、调整自我的一条通途:"我们今天喝茶,不一定都要论这个茶的价格有多贵,反而要看茶的价值有多大。不一定要迷恋外在茶艺的繁文缛节,而要找到对于人生新的滋养,对于四时的调和,喝出中国人的从容之气。"

那么,对现代人来说,喝茶的意义是什么?对此,于丹老师的回答是:"茶应该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仪式感。我觉得在现代生活里还是要喝喝茶的,哪怕是为了平心降躁也要学会喝茶。

"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与茶结缘,爱上喝茶的仪式,品味茶香,让每个人都在草木之间找到一点点安顿。"这是她对于茶、以及这场茶会的寄望。


3

林炳辉:因茶结缘,

希望彼此都留下一期一会的美好回忆



林炳辉,台湾"食养山房"主人,四十三岁时舍弃追求世俗定义下的成功道路,离开都市走入山林,向大自然学习,学习禅的思维。

食养山房是台湾茶道著名的新式空间,因其在山林间"自然生长"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东方人文氛围,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式生活美学的人,越来越为人所熟知。

林炳辉其人,正如食养山房带给我们的感觉,清、雅、静。他说话的声音礼貌而平静,十分温和。或许,这种安之若素的气质,是与茶相伴所浸染而来的。

林炳辉老师的言谈之间,有种茶一般的悠然,他这样讲述自己对茶的理解:"茶带给人的感受是多维度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的美学。当你将茶延伸开去,加入美学、文学、艺术,构成一个茶空间,那么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会在心灵上起到一种变化,安静的、美好、或者喜悦的。因此,茶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它可以演化成空间、文学、艺术等,影响我们心灵的感受。"



听林炳辉老师讲茶,似乎能感觉到周遭浮起淡淡茶香,令人心生安宁。

他说:"茶有许多种表情,当你捕捉到了它的表情,与茶进行互动,它就会渐渐影响你,变成你人生的一种状态。你的性情、品位甚至于仪态,都可以通过茶反映出来。茶性与人性其实是相通的,当你读懂茶,感受到它的情绪,你也就能得到生活的共鸣。"

每年,都有许多人不远千里前往食养山房,为了那里的一杯茶、一场茶会。

当被问及,一场怎样的茶会才能算是完满,林炳辉认真想了想,回答说:"一场茶会,是由层层细节堆叠起来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重要,无论是泡茶的水、还是茶壶的材质,方方面面,都很重要,直到最后呈现出一个最完满的状态。"



一期一会,是茶道的真谛。对于每一场茶会,林炳辉向来都秉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我相信是茶缘让大家聚到一起,在此相遇,共襄盛举。每一场茶会,都是一期一会,难以预设,喝茶的人们在当下的空间中会碰撞出何种火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因为茶而结缘、相遇,希望彼此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明天,第一场茶会就将在北京颐和安缦开启,与大师们一起谈国学、论茶道,茶语网也将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现场回顾,敬请期待。


Tips:

孝文家茶"百年岩韵"茶会时间预告

"百年岩韵 盛世雍容之气象"茶会北京颐和安缦站:2017年6月21日

"百年岩韵 和敬清寂之美好"茶会台湾食养山房站:2017年8月20日

"百年岩韵 东西文化之交融"茶会上海大可堂站:2017年10月20日



2022-05-03 23:50: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