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这些普洱茶诗词,武艺姝也不一定知道!

发表于:2024-06-0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6月01日最后更新这些普洱茶诗词,武艺姝也不一定知道!<,原文标题为:《康熙、雍正与乾隆赏赐朝臣普洱茶考证:暨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关于普洱茶的诗词解读》就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从笔者的研究来看,自清朝以来,普洱茶确实已经成为贡茶。这一点,尤其以在北京故宫博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06月01日最后更新这些普洱茶诗词,武艺姝也不一定知道!。

原文标题为:《康熙、雍正与乾隆赏赐朝臣普洱茶考证:暨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关于普洱茶的诗词解读》

就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从笔者的研究来看,自清朝以来,普洱茶确实已经成为贡茶。这一点,尤其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秀峰、刘宝建、王慧、付超四位研究员的研究最具说服力,四位研究员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得以掌握许多第一手珍贵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从而对普洱茶作为贡茶的历史有深入研究,并在专著《清代贡茶研究》一书中进行细致剖析,让广大普洱茶爱好者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普洱茶历史文化。1793年,普洱茶更是作为国礼由乾隆皇帝馈赠英国皇室及来华使者,这在《海国四说》、《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二书中有明确而又详实的记载,笔者也有做过专门的研究。

但是,作为深受清廷重视的普洱茶,却鲜有出现在清代历朝官员的文献记载中。比如,雍正年间曾主政云南的鄂尔泰,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张廷玉,乾隆时代深受皇帝宠信的纪昀、和珅等人,为何在自己传世的作品中都未曾提及普洱茶呢?按理,鄂尔泰作为主政云南的封疆大吏,把普洱茶作为贡品进献给雍正皇帝,应该对普洱茶极为推崇才对。而和珅,则是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斯当东等人来华时,由乾隆皇帝指定的第一接待官员,乾隆皇帝赠送英国使团大量普洱茶,他不可能不知道。更何况,乾隆皇帝本身就非常喜欢品饮普洱茶,这一点,当朝官员不可能不知。但事实偏偏就如此奇怪,我们到现在也还是难以找到康雍乾三朝有关重臣对普洱茶的描述。

幸运的是,笔者通过多年积累和挖掘,在一些比较偏冷的文献资料中总算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涉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关官员在皇帝恩赐普洱茶后,以诗词为载体加以记录。虽然稀少,但也算是对笔者多年来的苦苦求索有所安慰。笔者对这些文献一一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对査慎行、励廷仪、宋楠三人涉及普洱茶的诗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诸位普洱茶历史文化爱好者、研究者共享,并以求方家指正。只是为方便诸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文献,笔者尝试对这些主要文献做深入细致的诠释与解读,故而文稿过长,请各位海涵。


一、査慎行与《谢赐普洱茶》


(一)査慎行其人

如果不是历史方面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想必对"査慎行"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说到"金庸",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生于浙江海宁市。査慎行即为金庸先生先祖,属于海宁査氏名人。

査慎行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曾被康熙皇帝赐号"烟波钓徒"。査慎行20岁补诸生,出门远游,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曾三次随康熙巡游塞外,岁时风土,悉记以诗。得到康熙器重,亲书"敬业堂"匾额以赐。康熙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居家10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犯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皇帝知其端谨,特许其返回故里。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

查慎行的诗"平生所作,不下万首"(许汝霖《敬业堂诗集序》)。后经他删定为4600余篇,按时地编次为《敬业堂诗集》48卷,《续集》 6卷,另有《词集》2卷。文不多作,所存绝少,《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共100余篇,子孙搜访汇编而成。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回目,全部都是出自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



(二)《谢赐普洱茶》诠释与解读

原诗: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1、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诠释:(1)炎州:出自《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以"炎州"泛指南方广大地区。本诗中以"炎州"代指"云南"。(2)草木烟:通常指柴火的烟。唐代常建《塞下曲》其四中有"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此处泛指柴火烟灰与尘土。(3)贡茗:进贡朝廷的茶。

解读:普洱茶生长于偏远的云南,那些地方常因刀耕火种,茶叶或许也沾染着柴木烟灰与尘土。地处云南边疆的茶农们,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敬仰之意,把刚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炒揉、压制成饼状或团状,辛辛苦苦制作成味道芳香鲜美的贡茶,上交专门负责贡茶采办的官员,再由这些官员不远万里进贡到皇宫。(备注:此处不能理解为将制作好的普洱茶洗干净,因为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艺,是采摘后经过火炒、揉捻、晒干后再压制成型,如果将晒干后毛茶的或成型后的普洱茶再洗净的话,对普洱茶的品质只会产生破坏作用,自然也就谈不上"味芳鲜"了。)


2、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诠释:(1)筠笼(yún lóng):此处意为"竹篮之类盛器"。 唐代杜甫 《野人送朱樱》诗:"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七:"洛中三月牡丹开,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2)蜡纸:表面涂蜡的纸张,用来包裹东西,可以防潮。宋代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诗:"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3)凤饼龙团: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龙凤茶始于宋初,后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但自宋末元初开始,许多当时的朝廷官员、被贬发配之人、工匠或是军人来到云南,无意中在云南传承并推广了这种传统制茶工艺,为普洱茶的长途运输提供了便利。此处的"凤饼龙团"即代指被压制成"饼状"、"团状"的普洱茶。

解读:进贡的普洱茶装在用竹子编制成的竹篮里,为了避免在长途跋涉中被雨水潮湿,还专门用蜡纸将普洱茶包好。打开封条,就能看到这些依然保留着宋代贡茶"龙凤团茶"制作工艺的普洱茶。


3、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诠释:(1)俨:恭敬,庄重。(2)瓯(ōu):指古代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形为敞口小碗式。《说文》:"瓯,小盆也。"(3)瀹(yuè):此处意为"煮"。《通欲文》中"以汤煮物曰瀹。"在乾隆皇帝的《烹雪用前韵》一诗中有"瓷瓯瀹净羞琉璃",但《烹雪用前韵》诗中的"瀹"则应读"yào",意为"用水使之清洁"。(4)道旁泉:指山泉。清代周凯有劝农诗《种桑十二咏》,其《壅灌》诗中载有"笑顾道旁泉,烈日不畏夏。"

解读:面对皇上赐给我的这些珍贵的普洱茶,我恭恭敬敬地将它们分放在一个个陶瓷小盆中,看上去就如一轮轮圆满的月亮。为了品饮这些普洱茶,安排人专门从城外的山里接来山泉水,用来试试煮这些茶是什么滋味。


4、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诠释:(1)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2)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代指患消渴病的典故。唐代李商隐《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该诗明写汉武帝只祈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惜人才的死活,竟然连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实际是讽刺当权者只为贪图享乐,却不愿去赏识和重用有才华的人,令那些有才之士备受冷落,内心产生不得志的忧郁与报国无门的遗憾。(3)长是:时常,老是。宋代欧阳修《望江南》词:"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墻,长是为花忙。"(4)瀣(xiè):夜间的水气。章学诚《文史通义·质性》中有"屈原忧极,故有轻举远游、餐霞饮瀣之赋。"(5)露: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宋代梅尧臣《和永叔桐花》:"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此处的"露"与"瀣"意义相同。

解读:皇上恩赐的普洱茶,醇厚香浓,生津解乏,就如甘露一般令人神思遐远,不禁心生感慨。联想到古时候,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得不到君主的赏识,空有满腔报国之志;而如今,我们这些朝臣有幸得到皇上的赏识,得以在如甘露般仁慈、祥瑞的明君身边,真是一件幸事啊。



(三)《谢赐普洱茶》的成文时间考证

此诗载于《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卷三十三中的《甘雨集》,集下注有"起丙戌五月,尽九月",说明这一集的诗词全部写于丙戌年五月至九月。査慎行于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结合清代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来分析,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并无"丙戌"年。因此这里提到的"丙戌"年应为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从而可以断定此诗写于1706年五月之后,九月之前,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査慎行的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即普洱茶在康熙年间,已经成为贡茶而进入皇宫,受到宫廷重视,并被康熙皇帝作为极为珍贵的茶品恩赐给朝臣。而不是当今很多人认为的是在雍正年间方才成为贡茶。能有幸得到赏赐的朝臣自然将这些普洱茶看得十分贵重,因为得到皇帝的赏赐,不仅能品饮到稀有珍贵的普洱茶,更是一种身份地位与荣耀的象征。


(四)査慎行的《军中行乐词》与康熙时期其它有关普洱茶的诗词

在《敬业堂诗集》卷三中,査慎行写了《军中行乐词十首》,其中第二首为:

猩猩贴地坐铺氊,红点酥油一样鲜。

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1、猩猩贴地坐铺氊,红防酥油一样鲜。

诠释:(1)红点:结合该句中的"酥油",笔者推断应为一种食品。点:有"点心"之意。但目前还不能判断出"红点"究竟为何种食品或点心。

解读:行军在外,条件简陋,军帐中没有座椅,开饭的时候大家不分将士,顾不得形象,像猩猩一样或蹲或坐在铺着毡子的地上吃饭喝酒。用来佐餐的"红点"与刚做出来的酥油一样的味道鲜美。


2、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诠释:(1)百沸:指久沸的水。宋代岳珂《桯史》 "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宋代周密 《齐东野语·诗用史论》:"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2)偏提:酒壶。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卷下:"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 ,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唐代韩偓《从猎》诗之三:"忽闻仙乐动,赐酒玉偏提。" 宋代林逋《寄太白李山人》诗:"身上只衣麄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 宋代林洪《山家清事·酒具》:"旧有偏提,犹今酒鳖。长可尺五而匾,容斗馀。"

解读:茶壶里煮好的普洱茶被人们喝完了又重新加水煎煮,也不知煮了多少遍了,但依然味道浓酽。从军在外,征战辛苦,军官把酒分给在军帐外站岗放哨的兄弟们,大家提着酒壶,在战马前你饮一口来我饮一口,不去想那离乡的苦,真是让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之感啊。


此诗载于《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卷三中的《慎旃集·下》,集下注有"起辛酉正月,尽壬戌四月",说明这一集的诗词全部写于辛酉年正月至壬戌年四月。根据陈敬璋《查他山年谱》来看,康熙十七年,查慎行的父亲病故,第二年夏天,诗人便离开了蜗居三十年的故乡,到湖北荆州追随同邑人贵州副抚杨雍建远征云南,讨伐吴三桂残部。

《敬业堂诗集》中那些记录战争的残酷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以及描绘祖国西南边陲奇山异水的优秀之作,大多产生于这些时期。因此,可以明确判断査慎行此诗写于康熙二十年正月(1681年2月,辛酉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四月(1682年5月,壬戌年),再从诗词排列来看,此诗排列在前,应为1681年年初。该集中第一首题目为《辛酉元宵月蚀》,说明是在初春时节,天气尚寒时候。

査慎行在写《谢赐普洱茶》时,是因为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赐而有所记载,但在这首《军中行乐词十首》中,则是因为其本人随军亲临云南,在军中喝到普洱茶,并且这时候的普洱茶不再是散茶,而是已经压制成团状。



在《皇清文颖》中,记录有一首陈鹏年写的《雪中入直》:"六花飞作帝城春,紫殿金铺一色匀。万顷镜中难看影,九重天上本无尘。亚枝密想探梅路,饥雀寒如寓直人。兽炭龙团皆拜赐,同将雪水试茶新。"这首诗中的兽炭即煤炭。(《荣昌县志》"石炭,俗名煤炭,古名兽炭。其形似兽,故名。邑广顺场、金盆山、双河场俱出"。)"龙团"指普洱茶。"兽炭龙团皆拜赐,同将雪水试茶新。"意思是"在这寒冬时节,皇上恩赐我只有皇室才能享用的兽炭与普洱茶,回到家中,我烧好兽炭,用雪水来煮这难得一见的普洱茶。"

陈鹏年(1663~1723),字北溟,又字沧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历官浙江西安知县、江南山阳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卒于任。从陈鹏年的生平经历来看,这首诗只能是在康熙年间写成的,因为陈鹏年是于雍正元年二月因病逝世的。在《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中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初二日,(雍正)"谕礼部:陈鹏年洁己奉公,实心为国。因河工决口,自请前往堵筑。寝食俱废,风雨不辞,积劳成疾,殁于工所。闻其家有八旬之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传谕该抚赐司库银二千两,其母赐以封典,陈鹏年赐以优谥以一品,廕其一子。"

由于此诗没有过多描写普洱茶的内容,故不作细评,但同样是普洱茶在康熙年间已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物品的重要证据。在《皇清文颖》中,陈鹏年的这首诗前录有査慎行的《文庙释褐》一诗:"数仞宫墙霄汉连,两楹爼豆故依然。曾陪鼓箧三千士,重到桥门二十年【臣自甲子五月入国学肄业】。末学岂增科目重,菲才特荷圣人怜。较他侪軰防恩早,独在靑衫未换前。"诗中"重到桥门二十年"一句后的"臣自甲子五月入国学肄业",说明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当年为甲子年)仍在翰林院,时隔二十年再次来到此处,写下此诗。从此诗为我们得到一个线索,即陈鹏年的《雪中入直》这首诗与查慎行《文庙释褐》一诗成文时间应在同一时期,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康熙赏赐陈鹏年普洱茶的时间即为公元1704年的冬天。


同样是在《皇清文颖》卷九十七、九十八里,收录一首王士祯写的《赐贡茶二首》:

朝来八饼赐头纲,鱼眼徐翻昼漏长。

青篛红签休比并,黄罗犹带御前香。

两府当年拜赐回,龙团金缕诧奇哉。

圣朝事事寛民力,骑火无劳驿骑来。


这首诗中的"头纲"、"龙团"都代指普洱茶。"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宋代苏轼《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之一:"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查慎行注:"熊蕃《北苑茶录》:'每岁分十馀纲,淮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苕溪渔隐丛话》:'北苑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共七千馀饼。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共四万馀饼。东坡《题汶公诗卷》'待赐头纲八饼茶',即今粗色红绫袋饼八者是也。'"清代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龙井新茶,向以谷雨前为贵,今则於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后来泛指优质春茶。 如清代黄遵宪 《番客篇》:"饮酪拣灌顶,烹茶试头纲。"在此处代指普洱茶。"龙团"自然也是指普洱茶。

王士祯,生于明崇祯七年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卒于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享年78岁。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在此诗之前,收录了王士祯的《滇南凯旋歌六首》,记录康熙平定吴三桂一事的功绩。平定吴三桂是在康熙二十年冬十月(公元1681年,辛酉年)。根据这一线索,基本可以判断王士祯的《赐贡茶二首》作于1681年,并进一步说明普洱茶成为贡茶,早在公元1681年就已经开始。这一点,和前文中査慎行记载的"普洱茶"有所吻合,说明早在康熙二十年以前,普洱茶确实已经"名重于天下"了。



二、励廷仪与《伏前一日赐普洱茶》


(一)励廷仪其人

励廷仪,直隶静海(今天津静海)人,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进士,选庶吉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命在南书房行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编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迁右中允、侍读学士;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佩文韵府》纂修兼校勘官,《渊鉴类函》校勘官;康熙五十五年任《御定月令辑要》校勘官;康熙五十六年擢内阁学士;康熙六十一年任《分类字锦》之校勘官。雍正元年擢刑部尚书,因事革职;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少傅;雍正九年(1731年)迁吏部尚书;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以病乞休,不久卒,谥文恭。



(二)《伏前一日赐普洱茶》诠释与解读

原诗:

曾赐云龙一品鲜,玉堂人困记当年。

月团再拜薰风后,雀舌休夸谷雨前。

旋拾松花添活火,试烹瓦鼎泛新泉。

烦襟未信清如许,习习凉生六月天。


1、曾赐云龙一品鲜,玉堂人困记当年。

诠释:(1)云龙:印有龙或龙纹纹图案的茶饼,为宋朝的贡茶。后来泛指优质名茶。此处代指用以进贡的普洱茶。宋代舒亶《菩萨蛮·湖心寺席上赋茶》词:"香泛雪盈杯,云龙疑梦回。"宋代黄庭坚《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杨休》诗:"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明代高启《赠墨翁沉蒙泉》诗:"人间留藏敢轻试,传玩正比云龙茶。"(2)玉堂:据说宋太宗曾赐给翰林院"玉堂之署"四字,故翰林院又名"玉堂"。"玉堂人"代指在翰林院就职的官员。(3)困:此处为"穷尽、尽力"之意。南唐李煜《谢新恩》中有"樱花落尽春将困。"

解读:当年,康熙皇帝曾恩赐过我专门用以进贡、印有龙纹图案的普洱茶,这些普洱茶都是当年的一等春茶,还保留着新鲜的味道,极为珍贵。作为当年就职于翰林院的朝臣,虽然现在时隔多年,但我依然能尽力回忆起当年得到恩赏时受宠若惊的感受。


2、月团再拜薰风后,雀舌休夸谷雨前。

诠释:(1)月团:团茶的一种。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宋代秦观《秋日》诗之二:"月团新碾瀹花甆,饮罢呼儿课《楚词》。" 宋代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清代孙枝蔚《雪中忆吴宾贤》诗:"平生不识孟谏议,何人为寄月团茶。"此处代指普洱茶。(2)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唐代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3)雀舌:茶名,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唐代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明代汪廷讷《种玉记·拂券》:"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雀舌市价格比较高。是绿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比较有名的有蒙山雀舌、武夷雀舌等。(4)谷雨: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解读:在这初夏之际,和风煦煦。当今皇上(指雍正皇帝)又恩赐给我普洱茶,让我有幸再次见到珍贵的普洱团茶。这普洱茶的品质和口感都是最为上乘的,即便是谷雨之前最为珍贵的雀舌茶,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3、旋拾松花添活火,试烹瓦鼎泛新泉。

诠释:(1)旋: 立即,随即。(2)松花:指松球。松子脱落时,松球上的木质鳞片张开如莲花状,故称。(3)活火:指明火,指肉眼可见之火。唐代赵璘《因话录·商上》:"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焰者也。" 宋代陆游《夏初湖村杂题》诗之三:"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4)瓦鼎: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宋代陆游《初到荣州》诗:"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5)泛: 弥漫。南朝宋刘铄《歌诗》中有"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

解读:我满怀欣喜地回到家中,迫不及待立即找来松花果做燃料把火点燃,用瓦鼎盛来新鲜的山泉水用以煮茶。不多时,普洱茶的滋味与色泽都浸润、弥漫于滚烫的水中,真是沁人心脾。


4、烦襟未信清如许,习习凉生六月天

诠释:(1)烦襟:烦躁的心怀。唐代王勃《游梵宇三觉寺》诗:"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元代韦居安《摸鱼儿》词:"垂钓饵,趁春水生时,賸有桃花鳜,烦襟浄洗。"清代方文《汤君谟读书敬亭寄此》诗:"何时就清盥,一洗烦襟开。"(2)未: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3)信(shēn):古同"伸",舒展开。(4)清如许:清澈得像这样。清:清澈;如许:像这样。(5)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唐代吴筠《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

解读:三伏天即将到来,北京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人的心绪变得有些烦躁。喝下一杯刚煮出来的普洱茶,口齿生津,唇颊生凉。连日来烦闷的心怀从未向现在这样澄澈舒展,在这炎热的六月天里,似乎能感受到习习凉风,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三)《伏前一日赐普洱茶》成文时间考证

诗歌题目中有"伏前一日",是指在头伏(即三伏天的初伏)前一天。笔者通过查阅史料与相关文献,一开始判断该诗应该是写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即前面提到的査慎行得到康熙皇帝赏赐普洱茶的时候,与查慎行所记录时间相吻合,因为当年的农历六月初四是三伏第一天,这与诗歌最末一句"六月天"有所照应。

但这首诗歌收录在《皇清文颖》一书中,根据该书序言中记载:《皇清文颖》是康熙命大学士陈廷敬选辑,之后雍正又命朝臣再次编辑但未能完成,最后是乾隆命重臣张廷玉牵头对该书再次编辑,并于乾隆十二年完成。后来该书收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中。励廷仪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入选庚辰科进士,选庶吉士,从此一直在翰林院(即诗歌中所说的"玉堂"),直到雍正元年时才被提拔为刑部尚书,雍正九年(1731年)迁吏部尚书。从诗中"玉堂人困记当年"一句来看,明显是因雍正皇帝恩赐普洱茶,让自己想起当年还在翰林院就职,还是一名"玉堂人"时,也曾得到过康熙皇帝赏赐的普洱茶的往事。这从诗词中的"曾"、"记当年"、"再拜"便可看出。因此,可以判断这首诗不是写于康熙年间,而应该是成文于雍正年间。

从《皇清文颖》一书的编辑体例来看,该书按照文体类别进行分卷,每卷首先是按照时间先后、然后又根据身份尊卑进行排序。这首诗歌属于《皇清文颖》第七十八、七十九卷"七言律诗"类,在励廷仪作品之前有张廷玉所作《雍正二年圣主躬耕耤田诗六首》,说明张廷玉的诗词是雍正二年写成的,之后才选辑补充进去的。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位高权重,自然应该排在励廷仪前面。再结合日历来看,雍正二年即1724年,当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为三伏第一天,这时候北京的气候已十分炎热,说"六月天"其实也不足为奇。从这些推断分析,基本可以判断励廷仪的《伏前一日赐普洱茶》一诗是写于雍正二年(1724年),说明是雍正皇帝向已经担任刑部尚书的励廷仪恩赐普洱茶,从而也可以判断励廷仪此首诗词所记普洱茶确实是由雍正赏赐。



三、宋楠与《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及其他乾隆时期朝臣所写与普洱茶有关的诗词


(一)宋楠其人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并没有太多关于宋楠的资料。《清实录雍正朝实录》中有"雍正十一年,壬午。谕翰林院,选拔庶常。原以作养人材……张映辰……宋楠、六十八员,俱改为庶吉士,分别清汉书教习。"乾隆元年《浙江通志》中有"宋楠,建德人庚戌进士,癸丑庶吉士"的记载。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皇清文颖》编修人员中,有"左春坊左赞善臣宋楠"的记载。

通过这些资料,大概可以分析出:宋楠是浙江建德人,雍正八年(1730年),即庚戌年,考取进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即癸丑年,被选拔为庶吉士,至乾隆年间时,他已被提拔担任左赞善一职,参与《皇清文颖》的选辑编纂工作。


(二)《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收录《皇清文颖》卷八十七、八十八中,其中第二首诠释与解读如下:

原诗:

左安门外集鹓鸾,拜赐齐峩日下冠。

宝纻欲寻刀尺制,龙缣仍入画图看。

高丽纸砑轻云母,普洱茶分小月团。

秘笈琅函尤郑重,敬从学海溯波澜。


1、左安门外集鹓鸾,拜赐齐峩日下冠。

诠释:(1)左安门: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如果理解为永定门东面的"左安门",因其距离皇宫较远,且与历史记载的"乾隆皇帝驾幸翰林院"不相符合。故而在此诗中,"左安门"应指"长安左门",一是因为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古时又称此门为"龙门",或称"青龙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或谓"孔圣门",意由孔圣之学而登此"龙门"。二是因为翰林院旧址在今北京东长安街路南侧,距长安左门较近。此处的"左安门外"即代指"翰林院"。(2)鹓鸾(yuān luán):鹓、鸾在传说中都是瑞鸟。比喻朝官、高贵的人或贤者。唐代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鹓鸾粉署起,鹰隼柏台秋。"(3)拜赐:拜谢他人的赏赐赠予。出自《礼记·玉藻》:"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4)峩:峩同"峨",意为"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5)日下:旧时"日"指帝王,"日下"指京都、京城。唐代钱起《送薛判官赴蜀》诗:"边陲劳帝念,日下降才杰。"明代高启《送王孝廉至京省其父》诗:"君言省觐敢辞苦,况是日下非天涯。"(6)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此处指官吏的礼帽。

解读:这一天,乾隆皇帝驾幸位于长安左门外的翰林院,我们这些在京城为官或是在翰林院就职的人济济一堂,纷纷拜谢皇帝对我们的封赏与恩赐。


2、宝纻欲寻刀尺制,龙缣仍入画图看。

诠释:(1)纻:指纻丝,又做注丝,即后世所谓缎。光滑、平整、 柔软、亮泽,最能体现丝织物的优点。纻丝在宋,既欠成熟,又不流行。入元,形势一变,纻丝备受统治集团喜爱,在官府作坊里,纻丝的品格普遍较高,装饰图案往往采用多种等级较高的动物纹,还有妆金、妆银的。(2)刀尺:剪刀和尺,裁剪工具。此处指"服装的制作。"唐代杜甫 《秋兴》诗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3)缣(jiān):双丝的细绢。《说文》解释,缣就是双丝的缯。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但在此处代指"缣帛书",是简策装书以后的一种用丝织品书写成的书。缣帛书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而且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字沽》上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意即如此。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如今的图书称"卷",就来源于此。

解读:华丽珍贵的纻丝,需要使用剪刀和尺子才能制成高档的衣裳;绣上龙纹的缣帛,等待画师在上面绘上精美的图案。


3、高丽纸砑轻云母,普洱茶分小月团。

诠释:(1)高丽纸:古代高丽国所产之纸。北宋陈槱《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2)砑(yà):字从石从牙,牙亦声。"牙"本指动物犬牙。"石"与"牙"联合起来表示"犬牙形的石头"。引申为用犬牙形石头模拟动物磨牙行为来加工皮革、布帛,使其紧实而光亮。(3)云母:矿石名。俗称千层纸。晶体常成假六方片状,集合体为鳞片状。薄片有弹性,玻璃光泽。白云母可供药用。宋代苏轼 《濠州七绝·彭祖庙》:"空餐云母连山尽,不见蟠桃著子时。"(4)月团:团茶的一种。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宋代秦观 《秋日》诗之二:"月团新碾瀹花甆,饮罢呼儿课《楚词》。"清代孙枝蔚《雪中忆吴宾贤》诗:"平生不识孟谏议,何人为寄月团茶。"

解读:用犬牙形石头磨过的高丽纸比云母还要轻盈飘逸,皇帝赏赐给我们的普洱茶,有大有小,有团状,也有饼状。那些饼茶中形状稍小的,就如一轮轮月亮一般精致。


4、秘笈琅函尤郑重,敬从学海溯波澜。

诠释:(1)笈:本义为竹书箱,多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药物等。此处代指书籍,典籍。(2)琅函(láng hán):书匣的美称。 前蜀韦庄《李氏小池亭》诗:"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此处亦代指书籍。 宋代晁补之《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3)学海:比喻广阔无边的学问领域。 清代赵翼《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诗:"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

解读:皇帝赏赐给我们的书籍,十分珍贵,我们这些大小官员,必将恭敬地学习,从中探究广阔无边的学问。


(三)《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成文时间考证

查阅由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清实录》,其中记载:"庚午,幸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及翰林官、跪迎。车驾入谒先师孔子。礼成。……大学士鄂尔泰进爵。赐群臣宴。大学士以下、翰詹诸臣、并部寺科道之由翰林出身者,咸与。……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福敏、陈世倌、史贻直、礼部尚书任兰枝……以次赓续成章。……宴毕,赐乐善堂全集、性理精义各一部,及绮绢茶果有差。上起更衣。复宣示御制七言律诗四章,诗曰:……玉版挥毫盈凤沼,花瓷赐茗擘龙团。……驾兴。随幸贡院。"裘曰修在其《驾幸翰林院记》中记载:"赐乐善堂文集、性理精义各一部,又名茶文绮及他物有差。上起如清秘堂,群臣趋出候。"

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公历为1744年11月30日),翰林院修葺完工,乾隆皇帝驾幸视察。当天,翰林院掌院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大学士福敏、陈世倌、史贻直,尚书彭维新、张照、汪由敦,礼部尚书任兰枝,还有刑部、户部、兵部、工部等上上下下当朝的各级官员以及当时翰林院大大小小的文官一百六十余人齐集一堂,恭迎乾隆的到来。乾隆皇帝心情大好,在翰林院大摆筵席,赐群臣宴,赐给每人《性理精义》一部及自己的诗词集《乐善堂全集》一部。又根据官员等级,赏赐每人数量不等的绸缎、瓜果,还有普洱茶。乾隆皇帝兴之所至,向朝臣们展示自己所作的七言律诗四首。其中第二首如下:

瑞旭曈昽霭扇鸾,筵开翰墨会衣冠。

五车四库从来纪,刘井柯亭取次看。

玉版挥毫盈凤沼,花瓷赐茗擘龙团。

济川自古资舟楫,便欲因寻学海澜。


前文曾提到乾隆写过一首《烹雪用前韵》的诗词,该诗是乾隆尚未登基时所写,其中有"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明显对普洱茶充满赞美之情。而在此处,乾隆则以"龙团"代指普洱茶,从诗词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普洱茶的推崇之意。这首诗也是乾隆作为皇帝以诗词记录与夸赞普洱茶的重要文献资料。皇帝写了诗词,做臣子的自然要附和。于是,当天参与宴会的大小官员们纷纷作诗唱和。在翰林院担任左赞善一职的宋楠因此写了《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这首诗。从这些史料来看,宋楠此诗成文时间非常明确,即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同样是在《皇清文颖》一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清代官员以《恭和御制驾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联句后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元韵》为题,记录当时乾隆皇帝亲临翰林院,为翰林院的大小官员们赐宴盛况,大家吟诗作赋。这些诗词多为奉和酬唱之作,辞藻华丽,内容空洞。但却为考证普洱茶历史文化留下可资参考的珍贵文献。

当时的大学士张廷玉写有:"共听箫韶仙乐举,近瞻黼黻瑞云团。"大学士史贻直写有:"法酒擎来仙露润,宫袍赐出锦云团。" 时任从一品礼部尚书任兰枝写有:"宴比传柑璚醴满,乐和孤竹紫云团。"这里"瑞云团"、"锦云团"、"紫云团"都是代指丝绸锦缎,并没有提及普洱茶。但左都御史刘统勋写有:"甘露亲从天上得,纵敎凡骨也登仙。"户部侍郎梁诗正写有:"谱传乐府箾韶奏,宴锡官厨湛露团。"

时任正三品副都御史的励宗万(即励廷仪之子)在诗中写有"拜赐名茶烹凤饼,捧归文绮剪花团。" 通政使张若霭写有:"千丝心茧霞成绮,八饼头纲雪泛烟。"詹事张鹏翀写有:"防边小凤烹清茗,阁外飞鸿散紫烟。" 少詹事裘曰修写有:"光贲尚方云锦丽,香分仙品露芽新。"编修杨述曾写有:"香茗分携甘露渥,青绫拜赐丽花团。"时任正六品中允的董邦达有:"颁来琼笈兼文绮,捧岀花笺并月团。"

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邹一桂写有:"茗颁六诏黄金嫩,锦锡三吴紫凤团。"(这里的"六诏"即代指云南)当时还只是庶吉士身份的庶吉士窦光鼐:"资清试酌冰瓯茗,气直欣看玉鼎烟。" 庶吉士周孔从写有:"瑶筐再捧丹霞锦,碧椀新烹紫凤团。"庶吉士张泰开写有"裁身宫锦分鸳绮,沁齿天香散凤团。"

这一系列诗词中提及的普洱茶,有各种称谓,如"甘露"、"湛露团"、"凤饼"、"八饼头纲"、"仙品"、"香茗"、"龙团"、"月团"、"紫凤团"、"凤团"等。前文提到的乾隆皇帝在翰林院赏赐朝臣物品中,《清实录》里只是简单记录了"茶",并没有明确就是"普洱茶"。乾隆皇帝当时的诗词中也只是以"龙团"代指普洱茶,其他朝臣要么用"凤团"、"紫凤团"等代指普洱茶,要么没有写明。

单从这些资料,很难看出当时赏赐的茶品就是普洱茶。幸好还有宋楠在诗词中明确写明乾隆皇帝赏赐的是"普洱茶"。如此一来,宋楠的诗词就为我们的考证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从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的诗词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早在康熙年二十年,即距今三百多年的1681年以前,当时产于云南的普洱茶已被外界所知,并得到云南地方官员的重视,将普洱茶作为朝贡皇帝的贡茶,进入皇宫大院,成为皇室贵胄追捧的茶品,而且被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作为珍贵的赏品赏赐给朝臣、宠臣。在古代,皇帝的赏赐往往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荣耀。正因为此,当皇帝赏赐普洱茶后,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极为看重这种待遇,专门赋诗记录此事,并在个人的诗词中明确提及"普洱茶"。

二、在古代,茶以新为贵,即使是普洱茶也不例外。査慎行诗中"制成贡茗味芳鲜"的"鲜"字,就说明康熙赏赐给他的普洱茶,是当年新入贡的。张若霭所写的"八饼头纲",前文诠释过"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邹一桂的"茗颁六诏黄金嫩",更是明确指出乾隆皇帝赏赐的普洱茶是来自云南的当年头品春茶。

三、团茶及饼茶本是宋代时期福建一带制作贡茶的工艺,但到了明代被朱元璋废除,禁止使用此工艺。但在整个明代,大量军人或老百姓被派往云南屯田,大量官员、工匠也进入云南,团茶的生产工艺便在偏远的云南保留下来。到了清代,唯独云南的普洱茶在形状上保留了宋代的团茶及饼茶制作工艺,因此被当时的人以"龙团"、"月团"、"紫凤团"等称呼代指。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有关普洱茶的文献记载过于稀少,令人遗憾。但是,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查阅过的。这也提醒我们在查找有关普洱茶的文献资料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普茶"或"普洱茶"这两个词语,还应开阔思路与眼界,根据这些信息从各种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从而能挖掘出更多的普洱茶历史文化文献。


参考文献

1、《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皇清文颖》,吉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一版。

3、《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4、《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作者:詹本林,云南昭通人,曾撰有《普洱茶流入台湾渊源考证》、《晚清状元郎袁嘉谷的普洱茶情缘》、《乾隆皇帝赠送英王乔治三世的普洱茶去了哪里》、《乾隆皇帝品评普洱茶〈烹雪用前韵〉诗试注解》等文稿在《云南文史》、《普洱》、台湾《普洱壶艺》等刊物发表。作者邮箱:465547088@qq.com


END


2022-05-03 23:55:45
0